欧活血丹
《中华本草》:欧活血丹
拼音注音
ōu Huó Xuè Dān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欧活血丹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echoma hederacea L.采收和储藏:5月采收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原形态
欧活血丹,蔓生草本,匍匐逐节生根。茎上升,高140-17cm,四枝形。叶草质;茎基部逐节生根。茎上升,高10-17cm,四棱形。叶草质;茎基部的叶较小,叶片近圆形,叶柄长3.5-4.5cm,被极细疏生的人到钩状毛;茎上部较大,叶片肾形或肾脏圆形,和0.8-1.3cm,宽约2m,先端圆形,基部心形,具宽展的基凹,两面无毛,叶柄长0.8-1.8cm,两侧被倒向钩状毛。聚伞花序2-4楹,组成轮伞状;苞片、小苞片微小,钻形;花萼管状,长5-7mm,外面被硬毛及短柔行,萼齿5,卵形,上唇3齿,下唇2齿,具缘毛;花冠紫色,长约1c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在下唇中裂片下被硬毛,冠筒长约7.5mm,向上渐宽大而呈漏斗状,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长约3mm,先端两裂,裂片长圆形,下唇裂片下的花冠,先端两裂,裂片长圆形,惠唇斜展的卵形;雄蕊4,内藏后对着生于大唇下面近喉部,前对着生于下唇两侧裂片下的花冠筒中部,花药两室,炒叉开;子房4裂,无毛;花柱花时不伸出花冠,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杯状,前方呈指大膨大。花期5月。成熟小坚时未见。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草地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
化学成分
鲜草含挥发油0.03%-0.20%,油中主含左旋松以樟酮(pinocamphone),并含左旋薄荷酮(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及少量其他萜烯类化合物。另含鞣质3%-7%,皂甙,树脂,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多种氨基酸以及维生C。
性味
味甘;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通林;利胆排石;活血调经。主热淋;血淋;沙淋;石淋;胆结石;肝炎;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三点金草
- 柱果木榄叶
- 黄背草苗
- 牛心果
- 酸不溜
- 斩龙草
- 石风丹
- 岩莴苣
- 紫花苣苔
- 日照飘拂草
- 诃子核
- 红花岩黄芪
- 刺参
- 狗心
- 掐不齐
- 荜茇根
- 大麦醋糟
- 水兰叶
- 兰草
- 盘肠草
- 棕榈子
- 大丁草
- 十大功劳叶
- 石栗子
- 豆麻
- 长叶竹根七
- 贯众
- 鸡嗉
- 细叶泥炭藓
- 甜杏仁
- 菜豆树
- 人参
- 苏木蓝
- 天文草
- 矮脚苦蒿
- 膀胱七
- 雪胆
- 百尾笋
- 欧李
- 节节草
- 獭肝
- 百两金
- 芡实叶
- 黄杞
- 华东瘤足蕨
- 烟管蓟
- 量天尺
- 黑点草
- 雀梅藤
- 大过路黄
- 良旺茶
- 蒙自水芹
- 老枪谷
- 芦竹根
- 大叶紫苏
- 紫荆桠
- 痰药
- 白千层皮
- 没食子
- 青麸杨根
- 紫金标
- 鹿脂
- 有柄石韦
- 青灰叶下珠
- 红花岩松
- 甘菊花露
- 走边疆
- 吐烟花
- 臭梧桐花
- 芦山藤
- 长春花
- 鯮鱼
- 橙耳
- 蜈蚣七
- 蒲黄滓
- 菊花脑
- 鲱鱼籽
- 刷把草根
- 肥猪苗
- 毛青杠
- 桃胶
- 香草仔
- 樟树皮
- 地黄瓜
- 车桑仔叶
- 青酒缸根
- 白豆蔻壳
- 酱瓜
- 牛目椒
- 狼尾巴蒿
- 鸡冠参
- 浙贝母
- 雪山一支蒿
- 木芙蓉叶
- 天仙子
- 小叶地不容
- 香桂皮
- 香根芹
- 香茶菜
- 无爷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