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稻根须
《*辞典》:糯稻根须
拼音注音
Nuò Dào Gēn Xū
别名
稻根须(《药材资料汇编》),糯稻根(《江苏植药志》)。
出处
《本草再新》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根茎及根。稻子收割后采挖。除去残茎,洗净,晒干。
形状
干燥的根茎及根,簇生成卵形或半圆形的团块,根茎呈圆锥形,黄棕色,极短,长至1厘米,直径3~6毫米,上端留有圆形中空的茎基,其周围有叶鞘部分,四周密生无数的须根;须根长10~15厘米,粗约1毫米,外表棕黄色或黄白色,有稀疏的纵皱纹,有时生有极微细的支根。很柔软,韧曲,断面为黄白色。具微臭,味淡。以干燥、根长、黄棕色、无茎叶者为佳。
性味
甘,平。
①《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平,无毒。"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甘,寒,无毒。"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
益胃生津,退虚热,止盗汗。
①《本草再新》:"补气化痰,滋阴壮胃,除风湿。治阴寒,安胎和血,疗冻疮、金疮。"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养胃,清肺,健脾,退虚热。"
③《药材资料汇编》:"止盗汗。"
④《药材学》:"补肺健脾,养胃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
止渴,止虚汗:糯稻根烧灰浸水饮。(《江苏植药志》)
临床应用
[b]治疗马来丝虫病[/b]
用糯稻根制成煎剂内服,每日2次。每日生药用量分为1两、2两、4两、8两、1斤、2斤等6种,疗程3~10天不等。共观察389例,治后复查微丝蚴阴转率平均在80%以上。初步认为,低剂量长疗程(每日1~2两,服10日)效果虽好,但疗程较长;高剂量短疗程(每日2斤,服3日)效果亦佳,但部分病人服药后有反应(主要为发热发冷、头痛头昏、恶心及淋巴结肿);中剂量中疗程(每日0.5~1斤,服5日)疗效既好而又无上述缺点,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剂量标准。本药对成虫是否有效尚待研究,但根据服药后2~3天有18例发生手背或鼠蹊等处淋巴结肿大的反应推断,似对成虫也有一定杀灭作用。
又用糯稻根4两煎水。每日2次分服,2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延长)。治疗乳糜尿8例,结果4例临床治愈,3例进步,1例无效。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牛毛毡
- 牛王肺筋草
- 牛黄
- 南牡蒿
- 牛抄藤
- 牛耳散血草
- 牛马藤
- 狼油
- 虎杖叶
- 柏子仁
- 无距耧斗菜
- 马牙贯众
- 撒发
- 细叶乌蔹莓
- 银线草
- 漏斗瓶蕨
- 红毛鸡
- 金腰子
- 蓝茶
- 草血竭
- 红寒药
- 红麸杨
- 红皮云杉
- 砂仁
- 衣鱼
- 奶浆参
- 扭序花
- 亮菌
- 云南荚蒾根
- 车前子
- 石韦根
- 黄茄花根
- 黄背草果
- 毛赪桐
- 紫青藤根
- 盾叶薯蓣
- 羊角棉
- 见风消
- 巴豆霜
- 大块瓦
- 高山大黄
- 雕爪
- 烧伤藤
- 三棱
- 蘽根
- 川楝子
- 多花景天三七
- 矮叶书带蕨
- 白苏子油
- 小麦麸
- 山蚂蝗
- 狐肝
- 白勒
- 牛角瓜
- 瓜子莲
- 排草香
- 多蒴曲尾藓
- 对叶草
- 皂角刺
- 假酸浆
- 青鱼枕
- 黄桷树根疙瘩
- 刺南蛇藤
- 波罗蜜树液
- 斑鸠占叶
- 小金钱草
- 翡翠
- 地皮风
- 藜芦
- 常春卫矛
- 一品红
- 化香树叶
- 田唇乌蝇翼
- 野菊
- 黄山药
- 凫羽
- 九龙藤
- 脾寒草
- 蚂蚁花根
- 鸡挂骨草
- 纤毛婆婆纳
- 红背酸藤
- 叶底珠
- 小毛鸡
- 绒毛诃子
- 狗筋蔓
- 石枣子
- 竹叶吉祥草
- 龙须草
- 打破碗花花
- 鲤鱼皮
- 小罗伞
- 野芝麻
- 黄花稔
- 香构
- 大尾摇
- 辽东鳞毛蕨
- (鱼彭)鱼鳃
- 鸡子
- 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