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中华本草》:管仲
拼音注音
Guǎn Zhònɡ
别名
番白叶、翻白地榆、槟榔仁、翻背白草、白头翁、涩疙瘩、地管子、地槟榔、白地榆、马屎根、翻白叶、红地榆、翻转白、银毛委陵菜、地槟榔、番白草、地榆、赤地榆、精地白、光委陵、翻白菜、爬地茶、马水根、白薄草、紫地榆
英文名
Herb of Shiny Cinquefoil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西南委陵菜的根或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tentilla fulgens Wall.ex Hook.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带根的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西南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高10-60cm。根粗壮,圆柱形。花茎密被开展长柔毛及短柔毛。基生叶为间断羽状复叶,有中叶6-13(-15)对,连叶柄长6-30cm,叶柄密被开展长柔毛及短柔毛;小叶片无柄或顶生小叶片有柄;托叶膜质,褐色,外被长柔毛;小叶片倒卵形或倒卵椭圆形,间有大型显着的附片,小叶片长1-6.5cm,宽0.5-3.5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多数尖锐锯齿,上面伏生疏柔毛,下面密被白色绢毛及绒毛;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向上部小叶片对数逐渐减少,托叶草质,上面密被长柔毛,下面被白色绢毛,边缘有锐锯齿。花两性;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急尖,被长柔毛,副萼片5,椭圆形,先端急尖,全缘,稀有齿,外面密生白色绢毛,与萼片近等长;花直径1.2-1.5cm;花瓣5,先端圆钝,比萼片稍长,黄色;花柱近基生,呈梭形。瘦果光滑。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3600m的山坡草地、灌丛、林缘及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湖北、广西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略扭曲状弯曲,根头部膨大,并密生灰白色茸毛。表面棕褐色,具明显纵皱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并有圆柱状根茎或根茎残基。质坚而稍脆,折断面平整,略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显着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br]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排列紧密。皮层窄小。韧皮部较窄,韧皮纤维大多单个散在,壁厚,多木化。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草酸钙簇晶广布于落皮层及薄壁细胞中。
性味
寒;苦涩
归经
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涩肠止泻,凉血止血。主赤白下痢;肠炎腹泻;肠风下血;肺痨咯血;吐血;崩漏带下;外伤出血;疔疮;烫烧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研末,1-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复方
①治痢疾:鲜翻背白草一两。加水煎好。将适量红糖放于锅中,加酒二两,点燃烧过,再兑人已煎好的药水,然后服用。②治疔疮:鲜翻背白草,捣烂敷患处,留头,干则换之。③治风湿痛,翻背白草根三两。泡酒服。(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④治外伤出血:翻白叶根,研粉撒。(《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治血崩,白带,大肠下血,用新瓦焙;治面寒疼,烧酒为引。2.《贵州民间药物》:治痢疾,疔疮,风湿。3.《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清热止血,消炎收敛。治痢疾,肠炎,胃痛,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痛经。4.《云南中草药选》:凉血止血,收敛止泻。治肺结核咯血,吐血,鼻衄,消化不良,贫血,赤白痢疾。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管仲
拼音注音
Guǎn Zhònɡ
别名
番白叶(《滇南本草》),翻白地榆、槟榔仁(《滇南本草》)整理本),翻背白草、白头翁、涩疙瘩(《贵州民间药物》),地管子(《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地摈榔、白地榆(《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亮叶委陵菜的根或带根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肥大,圆锥形或不规则圆柱形,紫棕色。茎直立,表面密被黄白色绵毛。单数羽状复叶,基生;叶柄长2.4~3.5厘米,表面被白色绵毛;顶端小叶最大,大的小叶片之间,常隔2~4对小的小叶片,小时片倒卵形至阔椭圆形,先端浑圆,基部阔楔形。边缘有尖锯齿,上面浓绿色,下面白色,均被绵毛。聚牵花序顶生;花黄色,直径约2厘米;萼绿色,5裂,裂片倒卵圆形至椭圆形,副萼片较小,5裂。卵状披钟形,两面均被黄白色绵毛;花瓣5枚,阔倒卵形;雄、雌蕊多数,聚生在白色花托上。瘦果细小,多数,淡褐色,为宿萼所包围。花期夏秋。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边。分布云南、贵州、四川、西藏。
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涩。"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苦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消炎,凉血止血。治赤白痢疾,肠炎,胃痛,肺结核咯血,鼻衄,便血,血崩,外伤出血,疔疮。
①《滇南本草》:"治血崩,白带,大肠下血,用新瓦焙;治面寒疼,烧酒为引。"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痢疾,疔疮,风湿。"
③《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清热止血,消炎收敛。治痢疾,肠炎,胃痛,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痛经。"
④《云南中草药选》:"凉血止血,收敛止泻。治肺结核咯血,吐血,鼻衄,消化不良,贫血,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研末,3~5分;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复方
①治痢疾:鲜翻背白草一两。加水煎好。将适量红糖放于锅中,加酒二两,点燃烧过,再兑入已煎好的药水,然后服用。
②治疔疮:鲜翻背白草,捣烂敷患处,留头,干则换之。
③治风湿痛:翻背白草根三两。泡酒服。(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外伤出血:翻白叶根,研粉撒。(《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九节菖蒲
- 棉花子
- 皱巴坚螺
- 黄连
- 树扁竹
- 姜花果实
- 粉团花根
- 湖北麦冬
- 蟋蟀
- 龙舌兰
- 大花剪秋罗
- 臭牡丹
- 黑果
- 石上莲
- 石床
- 香薷
- 小扁草
- 青蒿露
- 三楞筋骨草
- 膜缘木香
- 藁本
- 藏青杠
- 鱼尾葵
- 鸡蛋壳
- 薄叶棘豆
- 山砂姜
- 黑阳参
- 香蕉
- 寄居蟹
- 鲨鱼油
- 东风菜
- 尖头蚱蜢
- 海马
- 白鹇
- 华南胡椒
- 龟甲胶
- 翻白叶
- 水芙蓉
- 绒背蓟
- 蓬蘽
- 荷梗
- 猴樟果
- 毛毡草
- 鸦葱
- 鸭肪
- 石梓
- 黑骨蕨
- 香叶子
- 三枝标
- 白花丹
- 米碎花根
- 毛茄
- 黑珠芽薯蓣
- 飘带草
- 树葱
- 黑心姜
- 红辣树根
- 猫须草
- 阔叶赤车使者
- 刺菱根
- 光素馨
- 铁罗伞
- 地皮风
- 鸽粪
- 臭蒿
- 栾华
- 山棯叶
- 马铃根
- 木奶果
- 矮叶书带蕨
- 大黄
- 花叶矮陀陀
- 翠雀花
- 虫实
- 草龙
- 附子
- 灵猫香
- 皂荚
- 牡蛎
- 岩泽兰
- 苤蓝叶
- 米团花
- 臭草
- 红须须
- 苹
- 金橘根
- 秋海棠果
- 曼陀茄根
- 接骨木根
- 芦荟根
- 黑心解
- 兜冠黄共享
- 芡实
- 花红叶
- 七叶薯
- 飞天蠄蟧
- 枸橘刺
- 夏至草
- 石蒜
- 节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