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花
《中华本草》:枇杷花
拼音注音
Pí Pá Huā
别名
土冬花
英文名
Loquat Flower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蔷薇科植物枇杷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采收和储藏:冬、春季采花,晒干。
原形态
枇杷 常绿小乔木,高约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cm;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cm,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cm,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边。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圆锥花序,密被绒毛。苞片凿状,有褐色绒毛。花萼5浅裂,萼管短,密被绒毛。花瓣5,黄白色,倒卵形,内面近基部有毛。雄蕊20-25;子房下位,5室,每室有胚珠2枚,花柱5,柱头头状。气微清香,味微甘、涩。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低聚糖(Oligosaccbaride)。
性味
淡;性平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疏风止咳,通鼻窍。主感冒咳嗽,鼻塞流涕,虚劳久嗽,痰中带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每次3-6g,吞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方药集》:花蒸蜂蜜,治伤风感冒,润喉止咳。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寒咳。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枇杷花
拼音注音
Pí Pá Huā
别名
土冬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花。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低聚糖。
性味
《重庆草药》:"味淡,微温。"
功能主治
治伤风感冒,咳嗽痰血。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花蒸蜂蜜,治伤风感冒,润喉止咳。"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寒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研末。
复方
①治头风,鼻流清涕:枇杷花、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纲目》)
②治枯痨咳嗽,痰中带黑血:枇杷花二钱,鲜地棕根四两,珍珠七二两,石竹根二两,淫羊藿二两。炖肉服。(《重庆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核子木
- 西藏土连翘
- 鱼香草
- 鬼毛针
- 香苏草
- 小黑药
- 酸枣肉
- 蛇莓
- 鸭儿芹
- 飞机草
- 冬瓜叶
- 鸡筋参
- 独角莲
- 阿胶
- 野枇杷
- 蛇菰
- 虎掌南星
- 关白附子
- 黄精叶钩吻
- 鱼尾葵叶
- 青鱼胆
- 耐冬果
- 豆渣树
- 赛金刚
- 鼬鼠肉
- 短瓣花
- 狭叶当归
- 藕粉
- 鹗骨
- 酸枣根
- 铅灰
- 黄石脂
- 鹅蛋壳
- 土木香
- 小红蒜
- 香胶木根皮
- 腹水草
- 谷精草
- 麝香壳
- 豆腐皮
- 通草
- 高粱七
- 小猪鬃七
- 红丹参
- 猴樟果
- 旋复花
- 空心泡
- 杜松
- 荠苨
- 铁藤
- 青蒿根
- 青黛
- 鼠肾
- 雀舌豆
- 酸藤木
- 青兰
- 鳜鱼
- 鹰头
- 复叶耳蕨
- 青骨藤
- 白果槲寄生
- 黄背草苗
- 钝齿铃子香
- 黄紫堇
- 东北桤木
- 卵叶贝母
- 冻绿刺
- 绒背蓟
- 鹅毛
- 鸢根
- 香橼根
- 岗柃
- 密脉鹅掌柴
- 冬里麻
- 翅茎蜂斗草
- 鸐雉
- 一把伞
- 四楞蒿
- 华中五味子
- 小叶寄树兰
- 欧泽芹
- 鱼狗
- 鲫鱼脑
- 麦麸草
- 鼋甲
- 莲须
- 黄麻梗虫
- 山货榔
- 四方蒿
- 龙葵
- 青鱼枕
- 鬼针草
- 达仑木
- 硫黄菌
- 红缘层孔菌
- 良旺茶
- 蓖麻子
- 白首乌
- 垂丝海棠
- 补血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