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凤仙花
《中华本草》:西藏凤仙花
拼音注音
Xī Zànɡ Fènɡ Xiān Huā
别名
凤仙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锐齿凤仙花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patiens arguta Hook.f.et Thom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开花时采收,阴干或烘干。
原形态
锐齿凤仙花,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茎坚硬,直立,分枝。叶互生;叶柄长1-4cm,基部有2个具柄腺体;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5cm,宽2-4.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边缘有锐锯齿;侧脉7-8对。总花梗极短,腋生,花1-2朵,花梗细长,基部有2刚毛状苞片;花大,粉红色或紫红色;萼片4,外面2个半卵形,长突尖,内面2个狭披针形;旗瓣圆形,背面中肋有狭龙骨状突起,先端具小突尖,翼瓣无柄,2裂,基部裂片宽长圆形,上部裂片大,斧形,先端2浅裂,背面有明显的小耳,唇瓣囊状,基部延长成内弯的短距;雄蕊5,花药钝。蒴果纺锤形,先端喙尖。种子少数,圆球形,稍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000-2600m的林下或山谷水沟边。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
性味
味甘;淡;性温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利水。主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小便不利;痈疽疔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西藏凤仙花
来源
凤仙花科西藏凤仙花Impatiens arguta Hook. f. et Thoms.,以花入药。
生境分布
西藏。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通经活血,利尿。主治经闭腹痛,产后瘀血不尽,下死胎,小便不利,疔毒痈疽。
用法用量
1~2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西藏土连翘
- 蟹爪
- 西藏点地梅
- 西南毛莨
- 西藏酸模
- 西藏桃叶珊瑚果
- 西藏马先蒿
- 西藏野樱桃
- 血见愁
- 西藏鸡爪草
- 西藏桃叶珊瑚叶
- 树韭菜
- 皂角菌
- 向日葵茎髓
- 野芫荽
- 大金发藓
- 通骨消
- 鸡爪簕
- 鸡蛋花
- 水榕木根
- 钮子药
- 乌骨鸡
- 天竹黄
- 牦牛角
- 金顶蘑
- 葛根
- 钩藤根
- 鸡蛋果
- 水冬瓜
- 龙脑膏香
- 驹胞衣
- 鲱鱼
- 铁罗汉
- 南瓜叶
- 笔仔草
- 鸡爪风
- 芍药花
- 大葫芦
- 镜面草
- 过路惊
- 杉木
- 酸水草
- 铁线草
- 全毛悬钩子
- 天目木姜子
- 蓬莱草
- 帚菌
- 雪山林
- 大山黧豆
- 乌木屑
- 碎骨红
- 蝙蝠藤
- 细叶桉叶
- 瓦草
- 铜锤玉带草
- 牛脑
- 鳖肉
- 白栎
- 观音竹
- 阴香根
- 假菠菜
- 刀豆根
- 山柳
- 斯里兰卡肉桂
- 萱草嫩苗
- 甜瓜花
- 砗磲肉
- 三叉虎根
- 荷莲豆菜
- 藜芦
- 鸡爪槭
- 红千层
- 矩形叶鼠刺
- 鲎肉
- 豆豉姜
- 七叶胆
- 石床
- 旋柄茄
- 大叶马尾连
- 牛髓
- 竹精
- 藏绵芪
- 狼尾草
- 树头菜
- 白云瓜
- 管仲
- 鹿尾
- 披麻草根
- 黄泡子
- 黄皮叶
- 川楝子
- 向日葵子
- 野甘草
- 藏羚角
- 黄花夹竹桃叶
- 绣球藤
- 赤火绳
- 黄蜀葵
- 树地瓜根
- 六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