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桐
《中华本草》:血桐
拼音注音
Xuè Tónɡ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莲叶桐科植物莲叶桐的叶或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rnandia sonora L.[H.ovigera L.]采收和储藏:叶: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种子:秋冬采果实,除去花托,取种子晒干。
原形态
莲叶桐常绿乔木。树皮光滑。单叶互生;叶柄长约25cm,盾状着生;叶片心状圆形,长20-40cm,宽15-30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心形,全缘,掌状脉3-7。圆锥花序聚伞状,腋生,花梗被绒毛,小聚伞花序具4个苞片;花单性同株,雄花生于雌花的下部;雄花花被片6,排成两轮,雄蕊3,药室侧瓣裂,花丝基部有2个附属物;雌花生于雄花中央,无花梗,花被片8,排成两轮,基部具杯状总苞,不育雄蕊4,子房下位,1室,有胚珠1粒,花柱短,柱头膨大,呈不规则齿裂。果为核果状,包藏于膨大的总苞内,果肉质,直径3-4cm。种子1,球形,种皮厚而坚硬,具棱。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生于海滩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南部。
形状
性状鉴别 叶多皱缩,完整,叶片卵形、心状圆形或盾状,长20-40cm,宽15-30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全缘,具3-7对脉:叶柄与叶片等长。纸质。气微,味辛、涩。[br]以叶片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子含多种木脂体,已确定的有:脱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脱氧鬼臼苦素(deoxypictopodophyllin),莲叶桐脂素(hernandin),裂榄脂素(bursehernin),西藏鬼臼脂醇(podorhizol),亚太因(yatein),莲叶桐内酯(hernolactone),1,2,3,4-去氢脱氧鬼臼毒素(1,2,3,4-dehydrodooxypodophyllotoxin),1,2,3,4-去氢鬼臼毒素(1,2,3,4-dehydropodophyllotoxin),二甲基穗罗汉松树脂酚(dimethylmatairesinol),5'-甲氧基西藏鬼臼脂醇(5'-methoxypodorhizol)。
功能主治
泻下通便;抗癌。主大便秘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桑芽茶
- 山麻杆
- 石楠
- 鹅喉管
- 走马胎
- 芭蕉头
- 草金杉
- 大黄
- 鬼灯笼
- 宽叶紫萁苗
- 西伯利亚蓼
- 鹿耳翎
- 小檗
- 复羽叶栾树
- 桃枝
- 乔木刺桐
- 吊岩风
- 罗望子叶黄檀
- 牛尾蒿
- 红毛蛇
- 夜关门
- 猪肺
- 茅瓜
- 番木瓜
- 月季花根
- 刺梨叶
- 单花山竹子
- 桂花枝
- 木椒根
- 回回豆
- 棘胸蛙
- 姜三七
- 狗脊贯众
- 白独活
- 黑果小檗
- 小朝天罐
- 铜绿
- 蛇不见
- 猴楠
- 无患子皮
- 苦芺
- 屎咕咕
- 千年艾
- 莲生桂子草根
- 枫香树皮
- 水毛花根
- 橙子皮
- 大五爪金龙
- 大麦
- 糕菜
- 铁
- 红皮
- 景天花
- 黑鹅脚板
- 八月瓜
- 柴胡叶链荚豆
- 穿破石
- 凤尾蕉叶
- 岗梅叶
- 朱蕉
- 刺菱根
- 箬蒂
- 蓝花子
- 大皂角
- 红杉皮
- 崖棕根
- 香构
- 五指毛桃根
- 苦葵鸦葱
- 木锥花
- 刺五加
- 龙珠子
- 白升麻
- 垂果南芥
- 栝楼
- 鬼臼叶
- 木天蓼
- 漆树木心
- 小叶双眼龙
- 麻油
- 大接骨丹
- 大叶马尾连
- 石莼
- 凉粉藤
- 披针叶兔耳风
- 寄马桩
- 鸦片
- 海松子
- 小金挖耳
- 鳢鱼血
- 火殃簕
- 小倒钩藤
- 空青
- 苦油木
- 黄粱米
- 壶卢子
- 三叶金锦香
- 珠子参
- 蜇砂
- 桑椹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