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花
《中华本草》:荠菜花
拼音注音
Jì Cài Huā
别名
荠花、地米花。
英文名
Flower of Shepherdspurse
出处
出自《履巉岩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Capsellae bursa-pastoris(L.)Medic.的花序。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sellae bursapastoris (L.)Medic.采收和储藏:4-5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荠菜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直立,有分枝,稍有分枝毛或单毛。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具长叶柄,达5-40mm;叶片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12cm,宽可达2.5cm,顶生裂片较大,卵形至长卵形,长5-30mm,侧生者宽2-20mm,裂片3-8对,较小,狭长,呈圆形至卵形,先端渐尖,浅裂或具有不规则粗锯齿;茎生叶狭被外形,长1-2cm,宽2-15mm,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两面有细毛或无毛。总状花序项生或腋生,果期延长达20cm;萼片长圆形;花瓣白色,匙形或卵形,长2-3mm,有短爪。短均果倒卵状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长5-8mm,宽4-7mm,扁平,无毛,先端稍凹,裂瓣具网脉,花柱长约0.5mm。种子2行,呈椭圆形,浅褐色。花、果期4-6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形状
性状鉴别 总状花序轴较细,鲜品绿色,干品黄绿色;小花梗纤细,易断;花小,直径约2.5mm,花瓣4片,白色或淡黄棕色;花序轴下部常有小倒三角形的角果,绿色或黄绿色,长5-8mm,宽4-6mm。气微清香,味淡。
性味
甘;凉
归经
大肠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湿。主痢疾;崩漏;尿血;叶血;咯血;衄血;小儿乳积;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
复方
治崩漏:鲜荠菜花一两,煎水服;或配丹参二钱,当归四钱,煎水服,(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阴干,研末,枣汤日服二钱,治久痢。2.《植物名实图考》:能消小儿乳积;烧灰治红白痢。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荠菜花
拼音注音
Jì Cài Huā
别名
地米花(《贵州民间方药集》)。
出处
《履巉岩本草》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花序。
性味
《履巉岩本草》:"性暖,无毒。"
功能主治
治痢疾,崩漏。
①《日华子本草》:"阴干,研末,枣汤日服二钱,治久痢。"
②《植物名实图考》:"能消小儿乳积;烧灰治红白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复方
治崩漏:鲜荠菜花一两,煎水服;或配丹参二钱,当归四钱,煎水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罗锅底
- 白桂
- 猪蓼子草
- 臭牡丹
- 海蛇
- 硫黄菌
- 香雪兰
- 老鼠耳
- 云南铁扁担
- 蚕豆茎
- 五爪金龙
- 甘蕉根
- 树花
- 青藤
- 无爷藤
- 大树甘草
- 山萝卜
- 榔榆茎
- 灯油藤子
- 毛蕨根
- 鳕鱼鳔
- 牛耳枫根
- 蒲圻贝母
- 白车轴草
- 小毛香
- 野牡丹根
- 一碗水
- 狸肉
- 诃子叶
- 巴豆叶
- 亮叶桦根
- 杜香
- 鹿角草
- 白毛草
- 美丽胡枝子根
- 云南野当归
- 豆蔻
- 草玉梅
- 鼻烟
- 仙鹤草根芽
- 菟葵
- 西藏点地梅
- 蜀葵苗
- 婆罗门皂荚
- 牛白藤根
- 胃寒草
- 细叶马料梢
- 豪猪肉
- 甲鱼头
- 大头橐吾
- 猴闼子
- 貒骨
- 星色草
- 蜻蜓
- 三角风
- 羊耳蒜
- 玛瑙
- 九牛薯
- 水曲柳
- 麝香草
- 鬼箭锦鸡儿
- 大管
- 蛤蚧
- 相思子根
- 苡芭菊
- 黄果茄
- 芦竹根
- 奴柘刺
- 仙鹤草
- 小万年草
- 麻鱼骨
- 红楠
- 鲫鱼脑
- 胡葱
- 柏子仁
- 茴香虫
- 糖芥
- 水牛角浓缩粉
- 沼泽念珠藻
- 大枣
- 白绒草
- 大蛇药
- 杉木油
- 杏香兔耳风
- 牛胆参
- 滇南杭子梢
- 椋子木
- 莺
- 八角茴香
- 省沽油根
- 灰凤梨
- 爆仗竹
- 红紫苏
- 金鸡纳
- 阳雀花根
- 毛花洋地黄
- 肉豆蔻衣
- 小红柳根
- 吉龙草
- 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