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花
《中华本草》:荠菜花
拼音注音
Jì Cài Huā
别名
荠花、地米花。
英文名
Flower of Shepherdspurse
出处
出自《履巉岩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Capsellae bursa-pastoris(L.)Medic.的花序。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sellae bursapastoris (L.)Medic.采收和储藏:4-5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荠菜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直立,有分枝,稍有分枝毛或单毛。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具长叶柄,达5-40mm;叶片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12cm,宽可达2.5cm,顶生裂片较大,卵形至长卵形,长5-30mm,侧生者宽2-20mm,裂片3-8对,较小,狭长,呈圆形至卵形,先端渐尖,浅裂或具有不规则粗锯齿;茎生叶狭被外形,长1-2cm,宽2-15mm,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两面有细毛或无毛。总状花序项生或腋生,果期延长达20cm;萼片长圆形;花瓣白色,匙形或卵形,长2-3mm,有短爪。短均果倒卵状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长5-8mm,宽4-7mm,扁平,无毛,先端稍凹,裂瓣具网脉,花柱长约0.5mm。种子2行,呈椭圆形,浅褐色。花、果期4-6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形状
性状鉴别 总状花序轴较细,鲜品绿色,干品黄绿色;小花梗纤细,易断;花小,直径约2.5mm,花瓣4片,白色或淡黄棕色;花序轴下部常有小倒三角形的角果,绿色或黄绿色,长5-8mm,宽4-6mm。气微清香,味淡。
性味
甘;凉
归经
大肠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湿。主痢疾;崩漏;尿血;叶血;咯血;衄血;小儿乳积;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
复方
治崩漏:鲜荠菜花一两,煎水服;或配丹参二钱,当归四钱,煎水服,(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阴干,研末,枣汤日服二钱,治久痢。2.《植物名实图考》:能消小儿乳积;烧灰治红白痢。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荠菜花
拼音注音
Jì Cài Huā
别名
地米花(《贵州民间方药集》)。
出处
《履巉岩本草》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花序。
性味
《履巉岩本草》:"性暖,无毒。"
功能主治
治痢疾,崩漏。
①《日华子本草》:"阴干,研末,枣汤日服二钱,治久痢。"
②《植物名实图考》:"能消小儿乳积;烧灰治红白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复方
治崩漏:鲜荠菜花一两,煎水服;或配丹参二钱,当归四钱,煎水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武靴藤
- 通骨消茎叶
- 水黄杨木
- 小婆婆纳
- 山野豌豆
- 苎花
- 落葵
- 蜈蚣萍
- 竹节草
- 梓实
- 狗牙根
- 鸡眼草
- 焦槟榔
- 继木[檵木]
- 渐尖叶独活
- 苣荬菜花
- 粉绿藤
- 竹芋
- 铁苋
- 燕子尾
- 鲫鱼脑
- 三叶乌蔹莓
- 苦生叶
- 阔叶石韦
- 蜀葵
- 溪黄草
- 地肤子
- 飞蛾七
- 白子菜
- 冷水花
- 高山唐松草
- 柳杉
- 宿根亚麻
- 苘麻子
- 黄连
- 草本三角枫
- 白背叶
- 观音竹
- 长春花
- 金丝猴
- 虎掌草
- 玉簪花
- 透明草
- 叩头虫
- 红山药
- 蘘荷花
- 全叶马兰
- 菊芋
- 牛耳大黄
- 马唐
- 马兰
- 粉藜
- 落葵子
- 地骷髅
- 多茎野豌豆
- 点头菊
- 汉中防己
- 卷丹
- 红毛菍
- 茯苓
- 粗叶悬钩子
- 长叶竹根七
- 赤瓟根
- 棣棠花
- 刺花椒
- 钉头果
- 剪红纱花
- 西瓜霜
- 腊梅
- 檵花叶
- 水苏根
- 防己
- 苦竹茹
- 披针骨牌蕨
- 滑石
- 红芪
- 黑骨走马
- 满山白
- 青杠碗
- 金珠柳
- 番杏
- 石头菜
- 藤槐
- 工布乌头
- 毛大丁草根
- 盐麸叶
- 堇宝莲叶
- 六月寒
- 翻天红
- 珍珠伞
- 饴糖
- 白脂麻
- 老鼠耳
- 雀瓮
- 豆油
- 断线蕨
- 柿叶
- 山禾串
- 宜昌荚蒾叶
- 黄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