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肉桂
《*辞典》:山肉桂
拼音注音
Shān Ròu Guì
别名
土肉桂、三条筋、小粘药(《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樟科植物钝叶樟的茎皮。秋季采收。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15米,树皮褐色,有香味。枝常对生,近于四棱形,有短柔毛,但毛不久即脱落。叶较大,近对生,硬革质,椭圆状长椭圆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10~22厘米,宽4~6厘米,先瑞圆或渐狭,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榄绿色,下面淡绿色,光亮无毛,3出脉,其间有横向平行细脉;叶柄粗壮,带褐色,长1.2~2厘米。花黄色;圆锥花序大,近顶生,短于或与叶等长。果小,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顶端圆而有细尖;果托浅杯状,包着果的基部,边缘有圆齿6枚。花期春季。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密林中或沟边。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辛甘,温。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
②《云南中草药选》:"甘辛,温。"
功能主治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胃寒疼痛,虚寒泄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肾虚阳痿,经闭,蛇咬伤。"
②《云南中草药选》:"消肿,止血,接骨。治外伤出血,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5分。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灰树花
- 爆仗竹
- 佩兰
- 泽泻实
- 广防风
- 越瓜
- 棘刺花
- 亚婆潮
- 麻叶
- 肉根还阳参
- 桂枝
- 野灯草
- 柳花
- 花拐藤根
- 八爪金龙
- 土茯苓
- 水毛花
- 人指甲
- 毛蒌
- 卷毛婆婆纳
- 黄毛山牵牛
- 虎掌草
- 荛花
- 蟾蜍胆
- 狼尾巴花
- 鳢鱼肠
- 银南星
- 野苎麻
- 毛叶白粉藤
- 朱顶红
- 毗黎勒
- 海盘车
- 羚羊肉
- 银扁担
- 大尾摇
- 竹鸡
- 潺槁树
- 小金挖耳
- 花斑叶
- 鸢胆
- 南瓜
- 犁头草
- 玉米轴
- 柽柳花
- 九头青
- 三角叶风毛菊
- 野鸦椿子
- 高山紫菀
- 花椒簕
- 兴安独活
- 花被单
- 雀麦
- 小白薇
- 糖橘红
- 喉痧药
- 相思子根
- 仙桃草
- 龙齿
- 盘石龟
- 华南胡椒
- 萱草
- 蜂窝草
- 赤雹
- 白豆蔻
- 黄接骨丹
- 红豆蔻
- 野藿香
- 藏羚角
- 黄花菜子
- 甘土
- 小金钱草
- 小粉
- 川滇大黄土
- 九龙盘
- 七里香
- 索骨丹
- 楮茎
- 犀肉
- 花椒
- 椋子木
- 新疆紫草
- 广石豆兰
- 乌龙摆尾
- 野火绳
- 三楞筋骨草
- 华东膜蕨
- 白柳
- 接骨风
- 过路惊
- 大虎耳草
- 一皮草
- 大叶拿身草
- 藏茴香
- 南天竹子
- 大树甘草
- 蛇百子
- 短柄菝葜
- 杏树根
- 华东瓶蕨
- 银灰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