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龙
《中华本草》:古山龙
拼音注音
Gǔ Shān Lónɡ
别名
黄连藤、黄肚木通、黄胆榄、大黄藤、黄藤、钩影、黄丁课、问更梅。
英文名
Mountain Dragon, Stem of Mountain Dragon
出处
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古山龙的根或茎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angelisia gusanlung H.S.Lo[A.loureiri auct.non(pierre)Die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以秋季采为好,除去杂质,洗净,切片,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angelisia gusanlung H.S.Lo[A.loureiri auct.non(pierre)Die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以秋季采为好,除去杂质,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古山龙 木质大藤本。老株藤茎表面褐色,具纵条纹,断面鲜黄色。单叶互生;叶柄长3-8,基部膝状,先端稍膨大;叶长近革质,阔卵、卵形至椭圆形,长8-12cm,宽6-10cm,先端骤尖,基部近截平,基出脉3-5条,全缘,两面无毛。花单性;圆锥花序常在老干睡生出;雄花序纤弱,长约3cm,分枝穗状,几无柄;雄花花被片9,外面3枚较小,内面3枚花瓣状;雄蕊9-12,花丝合生,花药顶生,横裂;雌花序长30-50cm;雌花花被片6;退化雄蕊微小,鳞片状;心皮3,无花柱,柱头阔,具乳头状凸起。核果1-3个,长圆形,后变黄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中较阴湿处或山腰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直径可达6cm。表面灰棕色,有浅纵沟,节处隆起。质坚硬,断面木部灰黄色至黄绿色,散布多数小孔,呈数个同心性环纹及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显微鉴 茎横节面:木栓层由多列细胞组成,内侧有石细胞环带。皮层有厚壁细胞散在。中柱鞘为石细胞环带。维管束型,排成2-4轮同心环,每二轮韧皮部外侧为纤维与石细胞相间组成的环带。木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髓部有石细胞散在。
化学成分
古山龙茎含掌叶防已碱(palmatine),小檗碱(berberine)以及药根碱(jatrorrhizine)。根含小檗碱及药根碱。
药理作用
有降压、止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
苦;寒;小毒
鉴别
理化鉴别 取粗粉1g,加乙醇10ml,回流10min,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漂白粉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没食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检查生物碱)。
归经
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主肠炎;菌痢;黄疸;疟疾;疖肿;湿疹;阴道炎;支气管炎;百日咳;扁桃体炎;眼结膜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未敷。
各家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肠炎,菌痢,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疖肿,疟疾,皮炎,湿疹,脓疱疮,脚癣感染。
2.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有降压、止痛作用。
2.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有降压、止痛作用。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古山龙
拼音注音
Gǔ Shān Lónɡ
别名
黄藤、黄连藤
来源
为防己科古山龙属植物古山龙Arcangelisia loureiri (Pierre) Diels,以藤茎及根入药。全年可采,以秋季采为好,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治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疟疾;外用治眼结膜炎,皮肤湿疹,脓疱疮,阴道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古山龙
拼音注音
Gǔ Shān Lónɡ
别名
黄连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古山龙的根或茎藤。根,秋季采集;茎藤,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木质大藤本。老枝具纵条纹。单叶互生,近革质,卵圆至椭圆形,长8~12厘米,宽6~10厘米,先端骤尖,基部近截平,基出脉3~5条;叶柄基部膝曲状,顶部胀大,长3~8厘米。圆锥花序常在老干上出生,雄花序纤弱,长约8厘米,分枝穗状,几无柄;雄花苞片三角形;外轮萼片3,苞片状,内轮萼片3,长圆形;花瓣3,近于舟形;聚药雄蕊具雄蕊9枚;雌花序长30~50厘米;雌花花被片6,狭长圆形,顶端向后反折;退化雄蕊微小,鳞片状;心皮3,无花柱,柱头阔,具乳头状突起。核果长圆形,后变黄色,近顶端偏于一侧有柱头残迹,外面有皱纹和纤维状疏柔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大山森林谷地或山腰密林中。分布广东海南等地。
化学成分
根含小檗碱、药根碱。茎含掌叶防己碱、小檗碱、药根碱
性味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肠炎,菌痢,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疖肿,疟疾,皮炎,湿疹,脓疱疮,脚癣感染。"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有降压、止痛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外用:煎水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骨节草
- 青蟹
- 猫油
- 毛药
- 木姜子
- 玄参
- 荚果蕨贯众
- 阔叶垂头菊
- 香唐松草
- 四季海棠
- 獭肝
- 苏木蓝
- 黄藨叶
- 大黑蒿
- 黄练芽
- 秀丽野海棠
- 银锁匙
- 红色新月蕨
- 贯众
- 蘘荷子
- 紫燕草
- 紫金沙
- 椎连栎
- 粘人花根
- 西瓜霜
- 香蓼
- 问荆
- 柱果木榄叶
- 驴断肠
- 高寒露珠草
- 朱砂草
- 枇杷叶露
- 石龙胆
- 牛心果
- 矮脚苦蒿
- 桑瘿
- 牛尾参
- 雪山甘草
- 龟甲胶
- 麻叶绣球果
- 孔雀草
- 过江龙
- 白子菜
- 光亮密网蕨
- 黑面防己
- 苹果叶
- 麻雀脑
- 香茹
- 益智
- 百齿卫矛
- 红紫苏
- 风藤草
- 鸭胆子
- 鸡屎藤
- 南瓜蒂
- 温大青
- 水桐木
- 云杉球果
- 芦山藤
- 三角叶风毛菊
- 车螯
- 园金柑
- 白八角莲
- 青溪鳞毛蕨
- 木苎麻
- 刺果藤仲
- 戟叶石韦
- 假大薯
- 香石藤叶
- 东野菰
- 喜树叶
- 铁栏杆
- 绒毛鸭脚木
- 甜根子草
- 蘡薁
- 棒棒木
- 束花石斛
- 羊脑
- 羚羊肉
- 芦荟
- 空心木
- 紫花景天
- 杜鹃花叶
- 蟾蜍胆
- 大瓦韦
- 竹叶兰
- 明胶
- 水案板
- 地沙
- 三尖杉
- 黄颡鱼
- 小黑药
- 顺地红
- 蓖麻蚕
- 米面蓊根
- 牛羊草结
- 艾虎脑
- 山枇杷
- 土蜂子
- 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