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膜盖蕨
《中华本草》:云南小膜盖蕨
拼音注音
Yún Nán Xiǎo Mó Gài Jué
别名
小冷蕨叶
英文名
Yunan Araiostegia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骨碎补科植物云南小膜盖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iostegia yunnanensis (Christ)Copel.[Dauvallia yunnanensis Chris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iostegia yunnanensis (Christ)Copel.[Dauvallia yunnanensis Chris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40-60cm。根茎长而横生,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深棕色、阔卵圆形鳞片,边缘红棕色,盾状着生。叶远生;叶柄长15-30cm,淡绿色;叶片长圆状卵形,长25-30cm,宽10-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四回羽裂;羽片约12对,斜向上,长圆披针形,长约15cm,宽5-6cm,基部1对叶柄长1.5-2cm;上部的羽片渐缩小,先端渐尖,基部偏斜,楔形;一回小羽片12-15对,有短柄并有极狭的翅,三角状披针形,基部下侧1片较大,基部不对称,羽状深裂至有极狭翅的小羽轴;二回小羽片6-8对,长圆形,钝头,基部下侧下延,羽状深裂;末回裂片狭长镰刀形,全缘或缺刻为不等长的短裂片;叶脉分叉,每裂片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小,多数,背生于裂片下面,着生于上侧的短小脉先端;囊群盖杯形,灰褐色,全缘,上缘截形,底部圆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混交林下的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
性味
淡;平
归经
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敛疮止痛。主痢疾;急性胃肠炎;烧烫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有清热收敛、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烧烫伤、跌打损伤、痢疾。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昙花
- 小毛蓼
- 云南荚蒾根
- 油柑叶
- 地红子根
- 雷五加
- 拦路虎
- 野大豆藤
- 山姜
- 金银花露
- 一枝蒿
- 海螺厣
- 早禾树
- 南鹤虱
- 双肾子
- 挂兰
- 红树皮
- 番荔枝根
- 宝盖草
- 马甲子叶
- 山桂花
- 野牡丹根
- 枪刀药
- 牛舌癀
- 鼍甲
- 海蚯蚓
- 纤枝山柑
- 芭茅果
- 西北莸
- 柚皮
- 蜢臂兰
- 小黄断肠草
- 铜线草
- 香樟果
- 蝴蝶藤
- 大乌金草
- 大避债蛾
- 小麦苗
- 了哥王
- 金老梅花
- 苦草
- 腰子草
- 紫硇砂
- 金雀根
- 五托莲
- 铁苋
- 铁树叶
- 香排草
- 桃根
- 白石脂
- 中华蹄盖蕨
- 蛋不老
- 鹰头
- 梧桐白皮
- 石仙桃
- 枇杷花
- 瑞香花
- 黄背草
- 药用小阴地蕨
- 黄囊杓兰
- 花叶秋海棠
- 革叶蓼
- 鳍蓟
- 鹿藿
- 牛心果
- 葶苈
- 红吹风
- 蘽根
- 多花八角莲
- 白千层皮
- 野葡萄根
- 南方红豆杉
- 骆驼黄
- 双籽棕
- 南瓜子
- 铺地黍根
- 腊雪
- 红葱
- 落霜红根
- 川桐皮
- 鸽粪
- 麻柳果
- 赤茯苓
- 罗锅底
- 橘根
- 甘蔗皮
- 白云瓜
- 竹头草
- 露蕊乌头
- 绣球防风
- 白背青荚叶
- 豆梨
- 鸡胆
- 大丁草
- 透明草
- 海燕
- 藿香露
- 石楠
- 穗花蛇菰
- 都拉鸢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