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膜盖蕨
《中华本草》:云南小膜盖蕨
拼音注音
Yún Nán Xiǎo Mó Gài Jué
别名
小冷蕨叶
英文名
Yunan Araiostegia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骨碎补科植物云南小膜盖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iostegia yunnanensis (Christ)Copel.[Dauvallia yunnanensis Christ]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40-60cm。根茎长而横生,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深棕色、阔卵圆形鳞片,边缘红棕色,盾状着生。叶远生;叶柄长15-30cm,淡绿色;叶片长圆状卵形,长25-30cm,宽10-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四回羽裂;羽片约12对,斜向上,长圆披针形,长约15cm,宽5-6cm,基部1对叶柄长1.5-2cm;上部的羽片渐缩小,先端渐尖,基部偏斜,楔形;一回小羽片12-15对,有短柄并有极狭的翅,三角状披针形,基部下侧1片较大,基部不对称,羽状深裂至有极狭翅的小羽轴;二回小羽片6-8对,长圆形,钝头,基部下侧下延,羽状深裂;末回裂片狭长镰刀形,全缘或缺刻为不等长的短裂片;叶脉分叉,每裂片有小脉1条。孢子囊群小,多数,背生于裂片下面,着生于上侧的短小脉先端;囊群盖杯形,灰褐色,全缘,上缘截形,底部圆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混交林下的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
性味
淡;平
归经
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敛疮止痛。主痢疾;急性胃肠炎;烧烫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有清热收敛、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烧烫伤、跌打损伤、痢疾。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可爱复叶耳蕨
- 兔血
- 天南星
- 羊屎木
- 桃茎白皮
- 白鹤菌
- 刻裂紫堇
- 披针骨牌蕨
- 硬骨凌霄
- 爆仗竹
- 黑果拨毒散
- 百两金叶
- 白桦皮
- 云南紫珠
- 野木耳菜
- 硬皮褐层孔菌
- 白苏梗
- 头花猪屎豆
- 獭子树
- 荫风轮
- 白毛鹿茸草
- 白芥
- 甜石榴
- 台湾三颗针
- 白贝
- 银紫丹参
- 云南红豆蔻果
- 野猪黄
- 野茄树
- 羊肾
- 云南五味子根
- 白花坚荚树
- 百尾笋
- 球花党参
- 扁青
- 北沙参
- 斑鸠占
- 虾蟆脑
- 蛤蟆草
- 散血丹
- 川楝子
- 京大戟
- 野绿麻根
- 狗骨
- 芥子
- 上石田螺
- 盐麸树白皮
- 金不换
- 干檀香
- 雷丸
- 卤碱
- 血当归
- 藜芦
- 野罂粟壳
- 不凋木
- 野百合
- 伽蓝菜
- 山蒜
- 二色补血草
- 虫实
- 假稻
- 黄花稔
- 皂荚根皮
- 中国繁缕
- 直立百部
- 红粘谷子
- 海蚯蚓
- 鹅绒藤
- 地胆草
- 岩萝卜
- 岩葱
- 石腊竹
- 郁金
- 盐匏藤
- 土茶
- 毛花洋地黄
- 山姜
- 竹节七
- 地黄
- 东北鼢鼠
- 紫萝兰
- 乌榄根
- 阳桃
- 大红毛叶
- 头发七
- 蜂蜜
- 云南红豆蔻
- 毛黄堇
- 阿尔泰瑞香
- 螺厣草
- 两面针
- 七里明
- 椴叶独活
- 大叶风沙藤
- 五味草
- 水鳖蕨
- 山茱萸
- 山大刀
- 罗盖叶
- 台湾千金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