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木白皮
《中华本草》:水杨木白皮
拼音注音
Shuǐ Yánɡ Mù Bái Pí
出处
出自《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树干的内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sinopurpurea C.Wang et Ch.Y.Yang.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或早春采剥树皮,趁鲜刮去粗皮,鲜用或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sinopurpurea C.Wang et Ch.Y.Yang.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或早春采剥树皮,趁鲜刮去粗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灌木。小枝无毛;当年枝初有短绒毛,后无毛。芽长卵形或长圆形,初有毛,后无毛。叶对生或斜对生,披针形,长5-10cm,宽1-1.2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腺锯齿,幼时有短绒毛,脉上尤密,成叶两面无毛;托叶卵状披针形或斜卵形。花先叶开放,长2-3cm,对生或互生,无花序梗,基部具2-3枚下面密被长毛的椭圆形鳞片;苞片卵形,黑色,两面具长柔毛;腺体1,腹生;雄蕊2,花丝合生,无毛,花药4室;子房密被灰绒毛,柄短,花柱长0.1-0.2mm,柱头头状。花期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等地。
化学成分
同属植物Salix purpurea L.的树皮含杞柳甙(salipurposide),水杨甙(salicin),水杨皮质甙(salicordin)和异杞柳甙(isosalipurposide)
药理作用
水杨甙口服后15-30分钟,在尿中即可出现水杨甙元(Saligenin)、水杨酸等,因此它也有抗风湿作用;其作用基于在体内分解出水杨酸,但此种转变又不是恒定的,因而其治疗价值低于水杨酸。它尚有苦味健胃作用,水杨甙元4-10%有局部麻醉作用。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消肿,定痛。主乳痈;金疮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2-6g。外用:适量,研末敷。
复方
《千金方》:治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令燥,末之,服方寸匕,日三。又末敷疮中。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水杨木白皮
拼音注音
Shuǐ Yánɡ Mù Bái Pí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树干的内皮。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水杨根"条。
药理作用
水杨甙口服后15~30分钟,在尿中即可出现水杨甙元、水杨酸等,因此它也有抗风湿作用;其作用基于在体内分解出水杨酸,但此种转变又不是恒定的,因而其治疗价值低于水杨酸。它尚有苦味健胃作用。水杨甙元4~10%有局部麻醉作用。
功能主治
《千金方》:"治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令燥,末之,服方寸匕,日三。又末敷疮中。"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西南金刚藤
- 熊蕨根
- 小青藤香
- 滇羌活
- 双参
- 虎头蕉
- 海茄子
- 大麻疙瘩
- 帕梯
- 厚叶沿阶草
- 白紫草
- 鹈鹕油
- 小鬼钗
- 桂皮紫萁
- 蘽根
- 家独行菜
- 悬钩根
- 山香圆
- 披针叶兔耳风
- 东北蛔蒿
- 地膏药
- 玉簪花
- 胡桃枝
- 山椒草
- 绣球防风
- 九牛造
- 光头稗子
- 狍茸
- 红车轴草
- 鹤肉
- 蒙古山萝卜
- 复生草
- 蛇葡萄根
- 猪肺
- 木蓝
- 草血竭
- 蓼螺
- 象牙草
- 黄根
- 南蛇藤果
- 红香藤
- 皮袋香
- 垂丝海棠
- 番杏
- 一年蓬
- 南烛根
- 蒿枝七
- 蜂窝草
- 小花花椒
- 惊风草
- 四季青
- 元宝草
- 长圆叶艾纳香
- 广金钱草
- 普贤菜
- 柠鸡儿果
- 丽江独活
- 钓杆柴
- 大叶凤仙花
- 海龟
- 青盐陈皮
- 紫茎牙痛草
- 银粉背蕨
- 留兰香
- 楤木花
- 竹蠹虫
- 绿萼梅
- 草乌
- 梧桐根
- 独一味
- 冬青子
- 海豘鱼
- 大飞扬草
- 白茅根
- 杧果树皮
- 大黑药
- 长柄蕗蕨
- 龙眼梳
- 小青杨
- 光叶海桐叶
- 七里香
- 黍米
- 骆驼蹄瓣
- 小金狗
- 蔊菜
- 小接骨丹
- 勒马回
- 牛奶树
- 垂盆草
- 尖山橙
- 猴接骨草
- 麻根
- 无漏子
- 黄果茄
- 厚朴果
- 姜三七
- 大树三台
- 大透骨消
- 麝香
- 小通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