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脂
《中华本草》:黄石脂
拼音注音
Huánɡ Shí Zhī
别名
黄符
出处
黄石脂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1.《吴普本草》云:“或生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北),色如豚脑、雁(《别录》作‘鹰’,一作‘莺’)雏。采无时。”2.《品汇精要》云:“黄石脂,文理腻,缀唇者为上。质类滑石酥软,色黄。”据古本草所述黄石脂与赤石脂、白石脂性状相同,性味功效亦相类似(见“赤石脂”条),仅颜色不同而已,这是因五石脂的主矿物组分均为硅酸盐类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硅酸盐类水云母族矿物水云母—伊利石(含氢氧化铁)或(和)高岭石族矿物高岭石一多水高岭石为主要组分的细分散多矿物集合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dromica;Halloysite采收和储藏:采挖后,除去杂质。
原形态
1.个体片状,集合体鳞片状、薄片状分散或呈致密到疏松的块体(呈胶体分散状态的水云母,特称伊利石Illite);白色,因吸附有少量氢氧化铁而呈黄色;或带灰、红、绿色调。致密块体呈油脂状光泽,断口贝壳状到似贝壳状;疏松块体呈土状光泽,断口不平,有孔隙。硬度2-3。相对密度2.5-2.8。有滑感,粘舌。质纯者的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性低于含多水高岭石或蒙脱石-囊脱石;粒度粗的不如粒度细的更具吸附力。另含少量石英;微量元素种类与量比取决于原生矿物的成因类型。2.高岭石一多水高岭石参见“赤石脂”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主要是酸性火成岩或火山岩蚀变产物,山西、河北、河南及华南许多省区均有产出;在华南瓷土产区多与白石脂、赤石脂共存。风化带淋滤富集的水云母质黄石脂,多出现于赤石脂层之下。2.高岭石-多水高岭石 参见“赤石脂”条。资源分布:产黑龙江、四川、贵州。
形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黄色或深黄色,有的带有深黄色花纹或斑点。油脂光泽或土状光泽。质较硬,轻砸可碎,断面不平坦,显层状。摸之较滑腻,微有吸水性,舐之略粘舌。微有土腥气,味淡。以色黄、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为含水硅酸铝钾[KAl(Si4O10)(OH)8·4H2O],并含有混入物Fe(OH)3·nH2O,因此显黄色。另外还含有镁、钙、钛、钡、锰等微量元素。
性味
苦;平;无毒
鉴别
(1)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水云母9.98(2),4.98(1),4.46(1);多水高岭石 2.45(1);石英4.25(2),3.34(10),2.45(1)。由此表明黄石脂系由水云母、多水高岭石、石英等矿物组成。[br](2)差热分析曲线 吸热170℃(小), 315℃(小),575℃(中);放热285℃(微)。
归经
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
健脾涩肠;止血敛疮。主泄痢脓血;痈疽恶疮;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打碎先煎。
注意
有湿热积滞者慎服。[br]1.《雷公炮炙论》:“不得食卵味。”2.《本草经集注》:“恶细辛,畏蜚镰。”3.《新修本草》:“畏黄连、甘草、蜚蠊。”4.《日华子》:“五色石脂:畏黄芩、大黄。”
各家论述
《别录》:“黄石脂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采无时。”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野兔毛
- 波罗蜜
- 越橘叶
- 白木耳
- 桑根
- 暴马子
- 大发汗
- 桫拉木
- 野木瓜
- 桑枝
- 树刁
- 山芹
- 山矾
- 柿饼
- 远志
- 野油麻
- 松节
- 树葱
- 杉材
- 松根
- 松萝
- 松花
- 大叶菜
- 松鼠
- 松蒿
- 野大豆
- 大发散
- 杯苋
- 白乳菇
- 松毛火绒草
- 松叶防风叶
- 大叶黄杨根
- 波罗蜜核中仁
- 大团囊虫草
- 白头翁茎叶
- 大发表
- 斑地锦
- 多足蕨
- 杉木节
- 梭子蟹
- 斑竹壳
- 槟榔
- 树地瓜
- 白尼参
- 柄马勃
- 树萝卜
- 白刺花
- 柏树叶
- 白三七
- 白接骨
- 杉木油
- 桑椹
- 水仙
- 树头发
- 白地牛
- 大块瓦
- 斑杖
- 树火麻
- 新裂耳蕨
- 大叶紫苏
- 松针
- 树腰子
- 松打七
- 桑瘿
- 白子菜
- 桑叶露
- 杉松
- 楤木叶
- 白屈菜
- 桑芽
- 柏子仁
- 大叶藤
- 松叶
- 波斯菊
- 桑白皮
- 斑竹根
- 水兰叶
- 白带草
- 双股箭
- 桑皮汁
- 柏树油
- 白婆婆纳
- 柏枝节
- 柏树果
- 柏树根
- 白云瓜
- 白叶藤
- 大叶樟
- 大伸筋
- 大叶紫薇
- 大叶紫珠
- 大丁草
- 大叶南苏
- 波棱瓜
- 白克马叶
- 斑茅花
- 树救主
- 波罗蜜叶
- 栓皮栎
- 楤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