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儿菜
《*辞典》:大刺儿菜
拼音注音
Dà Cì ér Cài
别名
大蓟,绛策尔那布(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刺儿莱的全草。8~10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被疏毛或绵毛。叶互生,基部叶具柄,上部叶基部抱茎,叶片羽状分裂有刺。头状花序大,单生或数个聚生枝端,密被绵毛;总苞片外层顶端具长刺;花红色。瘦果,冠毛羽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荒地及路旁。
性味
甘苦,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消察散肿。治吐血,鼻出血,尿血,子宫出血,黄疸,疮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大刺儿菜
拼音注音
Dà Cì ér Cài
别名
大蓟、藏大蓟
英文名
all grass of Tibet Thistle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贡的蓟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eriophoroideum (Hook.f .)Pe-trak. [Cnicus eriophoroides Hook.f . Cirsium bolocephalum Pe-trak.]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切段晒干。
原形态
贡山蓟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直立,粗壮,上部密被蛛丝状绵毛。茎下部和中部叶披针形或苌圆状披针形,无柄,耳状半抱茎,羽状半裂,裂片宽三角形,边缘有大小一等的齿,刺长5-15mm,两面绿色,上面疏生长3-8mm的黄色针刺,下面脉上被柔毛;上部叶条状披针形,具疏刺齿。头状花序单生或1-2个集生于枝端,球形,直径4-5cm,无梗或有短梗,基部具苞片状小叶;总苞密被蛛丝状绒毛;外层和中层总苞片卵状矩圆形,先端狭条形,背部有脊,内层渐长,条形,先端长渐尖;全为管状花,花冠暗紫色,长约3.8cm,筒部较檐部长约2倍。瘦果长圆形4.5-7mm,压扁,淡褐黑色,稍光亮;冠毛羽状,污白色,先端略粗糙。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主吐血;衄血;尿血;子宫出血;黄疸;疮前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马蝗果
- 酸枣根
- 大黄连刺
- 黑龙串筋
- 雷公藤
- 刺天茄叶
- 刺楸树叶
- 龙珠根
- 牛耳朵
- 荷苞花根
- 甘肃棘豆
- 蜻蜓
- 滇羌活
- 龟版胶
- 紫苏苞
- 牛心补
- 蚂蚁上树
- 苍白秤钩风
- 秤杆草
- 显子草
- 大一箭球
- 赤芍药
- 宽唇神香草
- 天名精
- 假芫茜
- 石楠
- 苦菜
- 毛莸
- 半边苏
- 苍蝇草
- 橄榄仁
- 榜嘎
- 马雹儿
- 栾华
- 楼梯草
- 闹羊花
- 紫背草
- 藏荆芥
- 番石榴根
- 鸭儿芹根
- 牛皮
- 鸱头
- 大红袍
- 回心草
- 肥猪苗
- 三白草根
- 香加皮
- 臭茉莉叶
- 灯心草
- 茱苓草
- 百日草
- 接骨木花
- 台湾厚壳树
- 管仲
- 野漆树叶
- 小灰包
- 续断
- 九管血
- 蠮螉
- 雀榕根
- 紫红鞭
- 新香草
- 鸽肉
- 味牛膝
- 宽穗兔耳风
- 九仙草
- 壶卢子
- 黄鼬
- 草乌
- 木馒头
- 紫杜鹃
- 腐婢根
- 檀香泥
- 照山白
- 柑皮
- 水杨枝叶
- 沙枣花
- 维氏假瘤蕨
- 芹花
- 石莽草
- 樟树皮
- 白暨豚
- 白果根
- 肉桂油
- 荚蒾根
- 雀瓮
- 卷丹
- 匐地龙
- 红椋子
- 白蓝翠雀花
- 玳玳花
- 酸枣树皮
- 石栗叶
- 香鼬
- 含羞草根
- 隆萼当归根
- 凉喉茶
- 双花堇菜
- 铁扇子
- 金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