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儿菜
《*辞典》:大刺儿菜
拼音注音
Dà Cì ér Cài
别名
大蓟,绛策尔那布(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刺儿莱的全草。8~10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被疏毛或绵毛。叶互生,基部叶具柄,上部叶基部抱茎,叶片羽状分裂有刺。头状花序大,单生或数个聚生枝端,密被绵毛;总苞片外层顶端具长刺;花红色。瘦果,冠毛羽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荒地及路旁。
性味
甘苦,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消察散肿。治吐血,鼻出血,尿血,子宫出血,黄疸,疮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大刺儿菜
拼音注音
Dà Cì ér Cài
别名
大蓟、藏大蓟
英文名
all grass of Tibet Thistle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贡的蓟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eriophoroideum (Hook.f .)Pe-trak. [Cnicus eriophoroides Hook.f . Cirsium bolocephalum Pe-trak.]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切段晒干。
原形态
贡山蓟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直立,粗壮,上部密被蛛丝状绵毛。茎下部和中部叶披针形或苌圆状披针形,无柄,耳状半抱茎,羽状半裂,裂片宽三角形,边缘有大小一等的齿,刺长5-15mm,两面绿色,上面疏生长3-8mm的黄色针刺,下面脉上被柔毛;上部叶条状披针形,具疏刺齿。头状花序单生或1-2个集生于枝端,球形,直径4-5cm,无梗或有短梗,基部具苞片状小叶;总苞密被蛛丝状绒毛;外层和中层总苞片卵状矩圆形,先端狭条形,背部有脊,内层渐长,条形,先端长渐尖;全为管状花,花冠暗紫色,长约3.8cm,筒部较檐部长约2倍。瘦果长圆形4.5-7mm,压扁,淡褐黑色,稍光亮;冠毛羽状,污白色,先端略粗糙。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主吐血;衄血;尿血;子宫出血;黄疸;疮前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带鱼
- 莲须
- 鸡爪槭
- 石蛇
- 赤车使者根
- 八宝茶
- 金光菊
- 斑瓣虎耳草
- 蚕豆叶
- 铁海棠
- 大叶骨牌草
- 豺皮樟根
- 蜜桶花
- 缅枣
- 红菠菜
- 水翁根
- 树救主
- 蓝花扁竹
- 芭蕉根
- 绒毛桢楠
- 樟树子
- 扶栘木皮
- 青海马尾连
- 天目木兰
- 熟地黄
- 蝗虫
- 碎骨仔树
- 石膏
- 旋覆花
- 水朝阳根
- 虫实
- 草本水杨梅
- 一年蓬
- 石凉伞
- 赪桐
- 诃子核
- 红粘谷
- 白矾
- 石韦毛
- 山豆根
- 水龙骨
- 枳椇木皮
- 皂柳根
- 辽东栎壳斗
- 指甲兰
- 枳椇子
- 苦葛花
- 紫柚木
- 枸杞叶
- 岗边菊
- 华罂粟
- 亮叶冬青
- 蛏
- 田旋花
- 水葫芦七
- 野鸦椿
- 野荔枝果
- 阔叶水竹叶
- 鹅掌揪根
- 鸱鸺
- 石楠
- 羊毛草根
- 油柑木皮
- 美商陆叶
- 山橘
- 藏鮡胆
- 小黑药
- 白芍
- 马蹄荷
- 藏荆芥
- 狗核树
- 车桑仔根
- 菜板
- 马雹儿
- 龙脷叶
- 野菰
- 水蕨
- 熊尾草
- 羚羊角
- 赤车使者
- 鹅胆
- 金果榄
- 序梗女贞
- 巴旦杏仁
- 巴掌草
- 半边莲
- 半夏
- 青羊肝
- 蜈蚣萍
- 沙前胡子
- 水松皮
- 水麻
- 羊胲子
- 米皮糠
- 维特他
- 鹅观草
- 鹅毛
- 长春七
- 万年青根
- 海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