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毛叶
《中华本草》:大红毛叶
拼音注音
Dà Hónɡ Máo Yè
别名
大钩藤叶、大毛红花、大巴巴叶、大翅子树
英文名
bark of Great wingseedtree
出处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景东翅子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ospermum kingtun gense C.Y.Wu ex Hsu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景东翅子树,乔木,高达12m。树皮褐色,幼枝被深褐氏以短柔毛。叶革质;叶柄长约1cm,密被淡褐色绒毛;托叶卵形,鳞片状嵛缘,长约4mm;叶片倒梯形或长圆状倒梯形,长5-13.5cm,宽4.5-6mm,先端有3-5不整齐的浅裂,基部圆形、截形或浅心形,上面无毛,下面密被淡黄白色星状绒毛。花单生于叶腋,几无柄直径红7cm;小苞片卵形,全缘,被毛;萼分裂几至基部,5裂,长条状狭披针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深褐色绒毛,内面密被黄褐色绒毛;花瓣5片,白色,斜倒卵形,长约4.5cm,宽达2.8cm,先端近圆形,基部渐狭,下面褐星状微柔毛;退化雄蕊长条状棒形,上部密生瘤状突起,长达3.5cm;雌雄蕊柄长约6mm;雄蕊的花丝无毛;花药2室;子房卵圆形,密被黄色绒毛;花柱被毛,柱头分离但扭合在一起。果未见。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参拔1430m左右的山地草坡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
性味
味辛;性微凉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主风湿热痹;小儿惊风;痈肿;疮毒;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红毛叶
别名
大钩藤叶、大巴巴叶、大翅子树、大红毛花
来源
梧桐科大红毛叶Pterospermum grande Craib,以茎皮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辛,微凉。气香。
功能主治
清热消炎,祛风除湿,接骨。主治风湿红肿,小儿惊风,疮毒,骨折。
用法用量
2钱,外用鲜茎捣烂敷患处。
注意
有毒慎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石榴
- 小地松
- 寻骨风
- 白降丹
- 黄矾
- 搜山黄
- 罐嘴菜
- 藕蔤
- 狭叶瓦韦
- 小红苏
- 天罗水
- 红豆树
- 萝藦子
- 云南双盾木
- 合树菌
- 一点血
- 小叶柳
- 小花清风藤
- 核桃叶
- 山菅兰
- 台湾牛奶菜
- 东风螺
- 细叶藁本
- 琉璃草果实
- 龙骨莲
- 护心胆
- 回阳生
- 小羊桃
- 多裂独活
- 野樱桃
- 狭叶蓬莱葛
- 百解马兜铃
- 小丁香
- 五色草
- 血余
- 五叶木通
- 单肾草
- 石帆
- 大黄草
- 桑枝
- 小花青藤
- 大对经草
- 枇杷
- 百药煎
- 巴东岩白菜
- 大叶胡枝子
- 山香圆
- 小花黄堇
- 小叶杨
- 委陵菜
- 小毒芋
- 大一面锣
- 毛黄堇
- 白薇
- 红花月见草
- 马槟榔
- 山木通
- 宽叶杜香
- 定草根
- 心叶虎耳草
- 帘子藤
- 黄花参
- 驴肾
- 大叶藤
- 光里白
- 红血藤
- 紫薇花
- 蓝花葱
- 山矾
- 胡葱
- 米饭花果
- 大叶桉
- 小儿血参
- 黄水藨叶
- 糠谷老
- 叶底珠
- 两面刺
- 卵叶娃儿藤
- 祁连山圆柏
- 墨旱莲
- 葎草根
- 心叶荆芥
- 大散血
- 八角枫根
- 岗松
- 落霜红根
- 大火草根
- 虎杖香蕈
- 红头翁
- 灰毛婆婆纳
- 毛蕨根
- 蔓荆子叶
- 小齿锥花
- 西藏角蒿
- 单刀根
- 大巢菜
- 虎咬癀
- 蓝花石参
- 龙头草
- 红茄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