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皮
《中华本草》:杉皮
拼音注音
Shān Pí
别名
杉木皮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杉科植物杉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围达2.5-3m。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状,条状披针形,革质,微弯,坚硬,长2-6cm,边缘有细齿,上面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雌雄同株;雄球花圆锥状,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4个集生枝顶,卵圆形,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珠鳞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长2.5-5m,径3-4cm,苞鳞三角状宽卵形,宿存。种子长卵形,扁平,长6-8mm,宽约5mm,暗褐色,两侧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生境分布
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
形状
性状鉴别 呈板片状或扭曲的卷状,大小不一,外表面灰褐色或淡褐色,具粗糙的裂纹,内表面棕红色,稍光滑。干皮较厚,枝皮较薄。气微,味涩。
性味
辛;性微温
功能主治
利湿;消肿解毒。主水肿;脚气;漆疮;流火;烫伤;金疮出血;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10-30g.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治金疮血出及汤火伤灼,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敷之,或入鸡子清调敷。2.《分类草药性》:洗漆疮。治五种水肿。3.《重庆草药》:煎汤内服,外熏洗。治各种肿症,风丹,漏症。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杉皮
拼音注音
Shān Pí
出处
杉木皮《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杉种植物杉的树皮。
功能主治
治水肿,脚气,金疮,漆疮,烫伤。
①《纲目》:"治金疮血出及汤火伤灼,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敷之,或入鸡子清调敷。"
②《分类草药性》:"洗漆疮。治五种水肿。"
③《重庆草药》:"煎汤内服,外熏洗。治各种肿症,风丹,漏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脚干肿:杉皮、防已、木瓜、苡仁各一两。煎水服。(《重庆草药》)
②治风丹:杉皮、红浮漂,煎水外洗。(《重庆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莼
- 睡菜
- 盐麸叶
- 石楠
- 猬心肝
- 波罗蜜
- 柿漆
- 木蜡树根
- 大避债蛾
- 鹊豆
- 千里光
- 石帆
- 青果
- 虫牙药
- 茳芒决明
- 地钱
- 雷丸
- 石芥菜
- 地膏药
- 石灰
- 大花卫矛果
- 娃儿藤
- 见风消
- 白云瓜花
- 柏脂
- 苡芭菊
- 对叶林根
- 八角乌
- 狗齿
- 关白附
- 山大颜
- 树救主
- 石芫茜
- 牛耳草
- 水飞蓟
- 蛏
- 打箭菊
- 贴骨散
- 牛抄藤
- 鹰不泊
- 灵砂
- 虱草花
- 阔叶赤车使者
- 水黾
- 山油柑叶
- 黍根
- 酥油
- 鳝鱼皮
- 水蓼根
- 三匹叶
- 山胡椒
- 蛇迷草
- 鼠标蛇
- 屎咕咕
- 三七草
- 蜀漆
- 使君子根
- 鳝鱼骨
- 慈竹花
- 三七叶
- 水鸡油
- 蜀葵子
- 蜀葵根
- 蜀葵花
- 三丫苦叶
- 蜀五加
- 生瓜
- 山羊肝
- 鸨油
- 鲨鱼骨
- 鼠胆
- 沙拐枣
- 水虾草
- 水虾草根
- 蛇婆子
- 水马桑
- 鼠
- 三叉苦
- 鼠矢枣
- 沙斑鸡
- 蛇藤
- 锁阳
- 酸枣仁
- 合欢皮
- 山矾根
- 水黄
- 顺江木
- 沙七
- 水蔓青
- 三爪金龙
- 酸枣肉
- 沙旋复花
- 鼠李
- 鼠舌草
- 野扁豆
- 水鳖
- 沙松果
- 山胡椒根
- 刷把草
- 蛇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