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皮
《中华本草》:杉皮
拼音注音
Shān Pí
别名
杉木皮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杉科植物杉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鲜用或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围达2.5-3m。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状,条状披针形,革质,微弯,坚硬,长2-6cm,边缘有细齿,上面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雌雄同株;雄球花圆锥状,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4个集生枝顶,卵圆形,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珠鳞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长2.5-5m,径3-4cm,苞鳞三角状宽卵形,宿存。种子长卵形,扁平,长6-8mm,宽约5mm,暗褐色,两侧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生境分布
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
形状
性状鉴别 呈板片状或扭曲的卷状,大小不一,外表面灰褐色或淡褐色,具粗糙的裂纹,内表面棕红色,稍光滑。干皮较厚,枝皮较薄。气微,味涩。
性味
辛;性微温
功能主治
利湿;消肿解毒。主水肿;脚气;漆疮;流火;烫伤;金疮出血;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10-30g.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治金疮血出及汤火伤灼,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敷之,或入鸡子清调敷。2.《分类草药性》:洗漆疮。治五种水肿。
3.《重庆草药》:煎汤内服,外熏洗。治各种肿症,风丹,漏症。
3.《重庆草药》:煎汤内服,外熏洗。治各种肿症,风丹,漏症。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杉皮
拼音注音
Shān Pí
出处
杉木皮《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杉种植物杉的树皮。
功能主治
治水肿,脚气,金疮,漆疮,烫伤。
①《纲目》:"治金疮血出及汤火伤灼,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敷之,或入鸡子清调敷。"
②《分类草药性》:"洗漆疮。治五种水肿。"
③《重庆草药》:"煎汤内服,外熏洗。治各种肿症,风丹,漏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脚干肿:杉皮、防已、木瓜、苡仁各一两。煎水服。(《重庆草药》)
②治风丹:杉皮、红浮漂,煎水外洗。(《重庆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叶上花
- 雅丽千金藤
- 苦檀子
- 青箭
- 大树跌打
- 石上瓜子菜
- 小三棵针
- 榕树果
- 红花点地梅
- 猴头菌
- 粃壳草
- 小叶石楠
- 黑葡萄液汁
- 空筒泡
- 淡竹根
- 柿漆
- 桔梗
- 蛇退步
- 葡萄叶秋海棠
- 苦地丁
- 青鳞鱼
- 巴掌草
- 粗榧枝叶
- 竹叶椒叶
- 罗勒
- 沙茴香
- 紫花鱼灯草
- 桑螵蛸
- 红葱
- 黄花菜
- 驴蹄草
- 岩豆根
- 四棱通
- 荞麦七
- 红背酸藤
- 骆驼毛
- 三角泡
- 山臭草
- 竹鼠子油
- 眼睛草
- 砗磲
- 铁罗汉
- 睡菜
- 雉子筵
- 黄果茄
- 白千层
- 金钱白花蛇
- 虾蟆皮
- 椰根
- 石楠
- 三七
- 窝儿七
- 伤寒草根
- 大扁竹兰
- 野棕
- 水百合
- 山肉桂
- 缘毛鸟足兰
- 翅茎蜂斗草
- 白脂麻
- 莸
- 省雀花
- 雀卵
- 莠狗尾草
- 苜蓿根
- 女金芦
- 四楞通
- 柚根
- 狗宝
- 紫云英子
- 可爱花
- 问题特
- 风箱树叶
- 十三年花
- 金雀根
- 倒爪草
- 隔山消
- 鹅蛋壳
- 土贝母
- 羊七莲
- 蛤壳
- 对叶豆
- 野牡丹根
- 甘蕉根
- 黄荆叶
- 柠檬桉
- 偷筋草
- 猪毛针
- 黄毛耳草
- 茯神木
- 柠檬皮
- 昙花
- 徐长卿
- 黄山五叶参
- 两指剑
- 地乌
- 淡菜
- 布渣叶
- 大草乌
- 倒提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