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皮
《中华本草》:杉皮
拼音注音
Shān Pí
别名
杉木皮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杉科植物杉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围达2.5-3m。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状,条状披针形,革质,微弯,坚硬,长2-6cm,边缘有细齿,上面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雌雄同株;雄球花圆锥状,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4个集生枝顶,卵圆形,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珠鳞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长2.5-5m,径3-4cm,苞鳞三角状宽卵形,宿存。种子长卵形,扁平,长6-8mm,宽约5mm,暗褐色,两侧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生境分布
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
形状
性状鉴别 呈板片状或扭曲的卷状,大小不一,外表面灰褐色或淡褐色,具粗糙的裂纹,内表面棕红色,稍光滑。干皮较厚,枝皮较薄。气微,味涩。
性味
辛;性微温
功能主治
利湿;消肿解毒。主水肿;脚气;漆疮;流火;烫伤;金疮出血;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10-30g.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治金疮血出及汤火伤灼,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敷之,或入鸡子清调敷。2.《分类草药性》:洗漆疮。治五种水肿。3.《重庆草药》:煎汤内服,外熏洗。治各种肿症,风丹,漏症。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杉皮
拼音注音
Shān Pí
出处
杉木皮《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杉种植物杉的树皮。
功能主治
治水肿,脚气,金疮,漆疮,烫伤。
①《纲目》:"治金疮血出及汤火伤灼,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敷之,或入鸡子清调敷。"
②《分类草药性》:"洗漆疮。治五种水肿。"
③《重庆草药》:"煎汤内服,外熏洗。治各种肿症,风丹,漏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脚干肿:杉皮、防已、木瓜、苡仁各一两。煎水服。(《重庆草药》)
②治风丹:杉皮、红浮漂,煎水外洗。(《重庆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粗叶卷柏
- 瑞香
- 香椿
- 皱叶狗尾草
- 淫羊藿根
- 蝙蝠草
- 金瓜
- 麻滓
- 荚蒾
- 三叉凤尾蕨
- 吊白叶
- 滇南寄生
- 鸡冠虫
- 黍米
- 苦楝皮
- 红子仔
- 小茄
- 人面子根皮
- 穇子
- 牛筋条
- 吉利子树
- 石龙芮子
- 白饭树叶
- 黄心果
- 梓实
- 水翁花
- 崩疮药
- 葫芦茶
- 慈菇
- 枝儿条
- 毛八角莲
- 大叶桉叶
- 野薴麻
- 紫花苣苔
- 露蜂房
- 鸭脚茶
- 止咳草
- 黄泡子
- 天生草
- 罗勒
- 鱼鳞甲
- 塔黄
- 鸡根
- 杏枝
- 云苔草
- 疣果冷水花
- 岩兰花根
- 见血封喉
- 姜三七
- 黄连花
- 荨麻
- 大金牛草
- 四川红淡叶
- 假茼蒿
- 赤火绳
- 野棕
- 青麸杨根
- 白矾
- 黑心姜
- 黄樟
- 蝙蝠
- 尖顶羊肚菜
- 珠芽半支
- 长毛柃叶
- 小三棵针
- 大草乌
- 海金沙草
- 杉木油
- 小柿子
- 兰花双叶草
- 地精草
- 地筋
- 打箭菊
- 香茅花
- 紫萁苗
- 钱针万线草
- 虎斑游蛇
- 复生草
- 黄皮
- 观音茶
- 臭草
- 苦地丁
- 脾寒草
- 海牛
- 盒子草
- 毛叶小寒药
- 猴闼子
- 牛角瓜
- 木蝴蝶
- 凤眼草
- 肿足蕨
- 红蒿枝
- 紫绿草
- 文蛤肉
- 黄背草果
- 鲛鱼
- 灰钉
- 百里香
- 天文草
- 卷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