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黄
《中华本草》:山麻黄
拼音注音
Shān Má Huánɡ
别名
臭草、虱子草、蛇咬药、千垂乌。
英文名
all-grass of Chinese Psilopeganum
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山麻黄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ilopeganum sinense Hemsl.采收和储藏:4-6月采收,扎把晒干备用。
原形态
山麻黄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60-80cm。基部木化,自基部多分枝,直出,全株无毛,有腺点。三出复叶互生;总叶柄长达2cm;小叶无柄;小叶片卵形、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0.7-2.5cm,宽0.3-1cm,中间小叶较大,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略反卷,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有细小腺点甚多。花两性,单生叶腋;花柄细长;萼片4-5裂,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约1mm;花瓣黄色,4-5,卵状长圆形,长4-6mm;雄蕊8-10,花丝长短不一;子房上位,2室,花柱1,先端浅裂。蒴果肾形,2室,顶端2裂,每室有种子5-6颗,肾形,长约1mm,黑褐色,表面有乳头状凸体。春季开花结实。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生于砂滩及丘陵。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香豆精香柑内酯(bergapt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异茵芹内酯(isopimpinellin),?状芸香内酯(chalepensin),3-(1,1-二甲烯丙基)脱肠草素[3-(1,1-dimethylallyl)-horniarin]。
性味
微辛;性温
归经
膀胱;肺;脾经
功能主治
解表;平喘;利水;止呕。主感冒;咳喘;呕吐;水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各家论述
1.《四川常用中草药》:解表,止呕,定喘。治感冒,咳喘,水积病及蛇咬伤。2.《广西植物名录》:利水消肿。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山麻黄
拼音注音
Shān Má Huánɡ
别名
臭草(《植物名实图考》),裸芸香(《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蛇皮草(《植物分类学报》6(1):140,1957),虱子草、蛇咬药、千垂乌(《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
《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山麻黄的全草。4~6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亚灌木,高达60~80厘米,各部无毛,有腺点。3出复叶,互生,叶柄长达2厘米;小叶卵形、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0.7~2.5厘米,宽0.3~1厘米,中间小叶较大,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或呈波状;小叶柄短。花两性,单生叶腋;花梗细长;萼片4~5裂,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花瓣4~5,卵状长圆形,黄色,长4~6毫米;雄蕊8~10,花丝长短不一;子房上位,2室,花柱1,顶端浅裂。蒴果,肾形,顶端开裂。种子臂形。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
多生于砂滩及丘陵。分布湖北、四川、广西等地。
性味
《四川常用中草药》:"性温,味微辛。"
功能主治
解表,健脾,行水。治感冒咳喘,呕吐,水肿。
①《四川常用中草药》:"解表,止呕,定喘。治感冒,咳喘,水积病及蛇咬伤。"
②《广西植物名录》:"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豪猪肉
- 秋葡萄
- 华中瘤足蕨
- 过墙风
- 干檀香
- 齿叶泥花草
- 杠香藤
- 藏山药
- 西南槐树
- 野茉莉
- 大草乌
- 蜂药
- 大九股牛
- 红背酸藤
- 糖茶藨
- 山海棠
- 大蓟
- 福建排草
- 虫牙药
- 苏木蓝
- 淡菜
- 山铁树叶
- 钝齿铃子香
- 虎牙
- 落葵
- 滇瑞香
- 高山瓦韦
- 贯众
- 朴树
- 钻秆虫
- 骨把
- 疏叶香根芹
- 小罗伞
- 厚皮树
- 睡菜
- 疏叶当归
- 鷩雉
- 地肤子
- 猪血
- 猪胆
- 乌榄核
- 大砂仁
- 单根木
- 打碗花
- 大叶蛇泡簕
- 大叶黄杨叶
- 滇苦菜
- 枫杨
- 单花鸢尾
- 白草根
- 大地柏枝
- 大百解薯
- 冬瓜瓤
- 大叶樱叶
- 望月砂
- 海蚯蚓
- 白千层
- 江南地不容
- 石蔓藤
- 林背子
- 广金钱草
- 灵砂
- 白鹤灵芝
- 黄精
- 千层楼
- 黄荆
- 鲩鱼
- 多苞糙苏
- 沙叶铁线莲
- 蓝叶棵
- 仙人掌
- 小叶黑面叶
- 地绵绵
- 砂仁花
- 单刀根
- 瓜子莲
- 炉甘石
- 大树跌打
- 野藿香
- 顶果膜蕨
- 楮皮间白汁
- 貒膏
- 玛瑙
- 女金芦
- 秋木瓜
-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
- 鹿筋
- 接骨草
- 霜红藤
- 蛇胆
- 鲤鱼鳞
- 龙脷叶
- 鸭脚木叶
- 丝瓜子
- 石上瓜子菜
- 刺玫果
- 大扁竹兰
- 三七叶
- 长毛香科科
- 獭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