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黄菊
《中华本草》:山黄菊
拼音注音
Shān Huánɡ Jú
别名
旋伏花、金菊花
英文名
flower of Chinese Anisopappus
出处
始载于《广州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山黄菊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isopappus chinensis (L.) Hook.et Ar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山共菊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粗壮,径5-12mm。茎直立,单生,稀簇生,有细条纹,密被锈色柔毛。中部茎叶卵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3-6cm,宽1-2cm,两面被柔毛,沿脉毛较密,基部截形或宽楔形,边缘有钝锯齿,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向上叶渐小。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排列成顶生伞房状;总花梗被锈色必柔毛;总苞半球形;总工包片3层,披针形或宽条形,外面密被伏柔毛;托片龙骨状,膜质,长5mm;雌花舌状,黄色,舌片倒长三角形,先端3齿裂;两性花筒状,先端5齿裂。瘦果圆柱形,疏被柔毛,雌花瘦果长2mm,两性花瘦果稍压扁,有4纵肋;冠毛污白色,膜片状,4-5个,先端有伸长1m的细荒。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40-2100m的干燥山坡、沙地、荒地、草地及林缘。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本品容易散碎,完整的头状花序呈半球形,直径0.8-1.5cm。总苞片由2-3列条状披针形的苞片组成,苞片外面密被茸毛。舌状花一列,黄色,长矩圆形,先端3-4齿裂,其管状花密集在凸起的花托上,长约4mm,冠毛4-6枚,荒刺状,每一管状花基部伴生一草质托片,约与管状花等长,宿存。气微香,味微苦。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花:味苦,性凉。有清热化痰、消炎的功能。用于感冒头痛、气管炎。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菊
别名
金菊花、旱山菊、旋覆花[广西]
来源
菊科山黄菊Anisopappus chinensis (L.) Hook. et Arn.,以花入药。
生境分布
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主治感冒头痛,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
2~3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鸡爪芹
- 棵麻
- 披针叶兔耳风
- 红须须
- 淡菜
- 山小橘
- 丝茅七
- 长梗千里光
- 牛蒡子
- 太阳海星
- 扇子七
- 牌楼七
- 大黑头草
- 人参子
- 太白花
- 下田菊
- 牛肋巴
- 华东瓶蕨
- 冬瓜
- 香果树
- 云南美登木
- 黄精
- 吉笼草
- 苦树皮
- 火秧竻蕊
- 鹊豆
- 云南莲座蕨
- 牛尾独活
- 柿木皮
- 清香桂
- 雁来红
- 九节风
- 黄杨木叶
- 苜蓿根
- 一口红
- 青箭杆草
- 三角泡
- 阔叶赤车使者
- 猴骨
- 柿霜
- 八角莲
- 山桃树皮
- 野梨枝叶
- 苦油木
- 石床
- 白螺蛳壳
- 红牛皮菜
- 戎盐
- 砂仁壳
- 天荞麦根
- 野大豆
- 冬瓜子
- 牛耳大黄
- 三七
- 野罂粟
- 翠羽草
- 川楝子
- 墨汁鬼伞
- 贵州卷柏
- 桃枝
- 金钱橘饼
- 腽肭脐
- 山肉桂
- 苦玄参
- 七角白蔹
- 苦草
- 铁鞭草
- 莲须
- 薄荷素油
- 水百合
- 小金樱
- 仙人掌
- 蛞蝓
- 盐肤子
- 蓝桉
- 葛谷
- 郁金
- 清风藤
- 隔山消
- 椴树根
- 珂
- 海鹞鱼
- 眼睛草
- 龙角
- 牡荆子
- 蓝叶藤
- 赤楠蒲桃叶
- 麻柳树根
- 鲜地黄
- 徐长卿
- 露蕊乌头
- 山苍子叶
- 太阳针
- 山绿茶
- 铁破锣
- 中华莛子藨
- 羊七莲
- 棘豆根
- 省雀花
- 鄂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