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粘褶菌
《中华本草》:褐粘褶菌
拼音注音
Hè Zhān Zhě Jūn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褐粘褶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oeophyllum subferrugineum(Bark.)Bond.et Sing.[Lenzites subferruginea Berk.]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晒干。
原形态
褐粘褶菌 子实体韧,木栓质,侧生无柄或基部狭小如柄状。菌盖半圆形或扇形至贝壳形,(1-3)cm×(2-7)cm,厚3-9mm,常呈覆瓦状叠生或左右相连;盖面灰褐色至红褐色或黑褐色,密生短绒毛,后期毛渐脱落,有同心环棱及不规则的瘤突,使盖面凸凹不平;盖缘波状,薄而锐。管口面灰褐色至栗褐色;菌管褶片状,褶间距约1mm,褶宽2-6mm,褶缘薄,锯齿状,老熟后齿裂。菌肉锈褐色,厚1-3mm,软木栓质。孢子长椭圆形,平滑,无色,(7-9)μm×(3-3.5)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针叶树的倒腐木及木材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山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子实体无柄。菌盖扇形或半圆形,基部狭小,长径2-10cm,短径2-5cm,厚5-10mm。表面锈褐色或灰白色,有或无细绒毛,具较宽的同心性环带,边缘薄而锐。菌肉锈褐色或茶色。菌褶宽2-6mm,有分叉,褶缘薄或呈锯齿状。木栓质。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同属植物篱边粘褶菌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麦角甾-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3β-ol),麦角甾-7-烯-3β-醇(ergosta-7-en-3β-ol),羽扇豆醇(lupeol)及脂肪酸。[br]密粘褶菌含纤维素,糖类降解酶类,螯合的金属络合物(chelate-metal complex)即低分子量的铁结合化合物(ironbinding compound)和甲壳质。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顺气;抗肿瘤。主风湿痹痛;胸闷胁胀;癌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水芋草
- 黄囊杓兰
- 黄樟
- 豪猪毛刺
- 辉葱
- 黄接骨丹
- 铧尖草
- 黄栎
- 鹄绒毛
- 鲎尾
- 鲩鱼胆
- 黄斑龙胆
- 黄杨叶
- 鲎壳
- 黄毛耳草
- 鹤草芽
- 还阳草根
- 黄泥菜
- 鹤脑
- 豪猪千
- 诃子核
- 黄栌枝叶
- 黄桷叶
- 黄梢蛇
- 黄水藨叶
- 蝴蝶藤
- 黄泡子
- 诃子
- 黄果茄
- 黄桷树根疙瘩
- 黄开口
- 还亮草
- 黄水芋
- 黄杞
- 黄毛岩白菜
- 还阳参
- 豪猪肉
- 褐云玛瑙螺
- 黄大豆
- 黄河裸裂尻鱼
- 黄桷皮
- 黄毛山牵牛
- 黄波罗果
- 黄堇
- 黄唇鱼鳃
- 黄唇鱼肝
- 黄泡果
- 鲎肉
- 褐带环口螺
- 黄刺皮
- 野核桃油
- 金盏草
- 擘蓝
- 六月瓜
- 竻慈姑
- 纤齿卫矛
- 黄秋葵叶
- 毛叶黄药
- 黄羊油
- 黄芦木
- 黄精
- 黄花堇菜
- 黄筒花
- 黄蜀葵叶
- 黄莲花
- 黄花香茶菜
- 金鱼藤
- 黄瓜
- 黄花夹竹桃叶
- 黄芫花
- 黄花母
- 黄花夹竹桃
- 黄蓬花
- 瓜螺
- 黄海葵
- 牛藤
- 黄葛树
- 黄花菜
- 黄稔根
- 草木灰
- 黄皮叶
- 黄荆子
- 黄矾
- 黄花苜蓿
- 黄茅
- 黄茄花根
- 黄藤叶
- 黄皮血藤
- 黄花岩松
- 野葡萄根
- 黄花倒水莲
- 虫笋
- 黄荆枝
- 黄花蒿
- 黄花地丁
- 黄花参
- 黄荆
- 黄芩
- 黄芩子
- 斑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