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杞皮
《中华本草》:黄杞皮
拼音注音
Huánɡ Qǐ Pí
别名
土厚朴、假玉桂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桃科植物黄杞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Wall.[E.chrysolepis Hance;E.wallichiana Lind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剥取树皮,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半常绿乔木,高10余米。树皮褐色,深纵裂;枝条细瘦,实心;裸芽叠生,有柄;全株被橙黄色盾状腺体。偶数羽状复叶,长12-25cm,小叶3-5对,少数1-2对;叶片革质,长椭圆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6-14cm,宽2-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光泽。花单性,雌雄同株或稀异株;雌花序1条及雄花序数条长而俯垂,形成一顶生的圆锥花序束;顶端为雌花序,下方为雄花序,或雌雄花序分开,则雌花序单独顶生;雌花及雄花的苞片均3裂,花被片4,雄花无柄或近无柄,雄蕊10-12枚,几无花丝;雌花有长约1-3mm的花柄,花被片贴生于子房,无花柱,柱头4裂,稍外卷。果序长15-25cm,果实球形或扁球形,坚果状,直径约4mm,密生黄褐色腺体,外果皮膜质,内果皮骨质,苞片托于果实基部,形成膜质状果翅,中间果翅裂片长3-5cm,约为两侧裂片的2倍。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较干燥的疏林中,耐旱耐瘠,为次生林的常见树种。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树皮呈单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短不一,厚3-4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皮孔椭圆形;内表面紫褐色,平滑,有纵浅纹。质坚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略呈层片状。气微,味微苦、涩。[br]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层为9-13列木栓细胞,细胞长方形;栓内层2-4列细胞,胞腔含棕黄色物。皮层较宽,散有纤维束。韧皮部宽广,纤维束较多,散在韧皮射线向外渐扩,呈漏斗状。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及方晶。[br]粉末特征:黄褐色。①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稍厚。[br]②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淡黄色,直径14-41μm,壁厚5-7μm,孔沟不明显,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br]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4-16μm,脐点点状、飞鸟状或三叉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3-4分粒组成。[br]④草酸钙簇晶直径3.3-7.2μm。草酸钙方晶直径1.2-4.8μm。另有棕黄色色素块。
性味
微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行气;化湿;导滞。主脾胃湿滞;脘腹胀闷;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秦岭耧斗菜
- 茄叶
- 紫青藤
- 满江红
- 千层塔
- 花花草
- 千年耗子屎种子
- 佛手柑
- 蜢臂兰
- 埋博树
- 构皮麻
- 象皮木
- 福建排草
- 单肾草
- 浮小麦
- 扶桑叶
- 佛肚花
- 牡丹皮
- 虎筋
- 蚂蝗七
- 粟米草
- 土蜂
- 红花龙胆
- 狍茸
- 夜香牛
- 锅铲叶
- 小花黄堇
- 心叶虎耳草
- 燕窝
- 小鱼仙草
- 赤阳子
- 石黄连
- 蓑草根
- 石茶
- 石血
- 石蝴蝶
- 省沽油
- 石枣子
- 石凉伞
- 石蟹
- 石荠宁
- 神仙掌花
- 石南
- 碎米荠
- 油桐叶
- 石寄生
- 石蕊
- 三台红花
- 粟芽
- 穗花蛇菰
- 石碱
- 虱婆草
- 穗花杉叶
- 石风车子叶
- 砂茴香子
- 石螃蟹
- 石珠
- 四川山矾
- 石决明
- 色赤杨
- 山茶根
- 碎兰花根
- 三七花
- 石莽草
- 黄花香
- 扶芳藤
- 鱼鳔
- 屎咕咕
- 石蝉草
- 小画眉草
- 苏铁花
- 蛇含石
- 柳叶
- 莳萝子
- 三匹叶
- 索骨丹
- 石萝藤
- 神香草
- 省雀花
- 舒筋草
- 碎骨红
- 石吊兰
- 蒒实
- 莳萝苗
- 石菖蒲花
- 石头菜
- 石风丹
- 多穗石柯
- 红马蹄草
- 红骨参
- 九管血
- 黄毛榕
- 小金发藓
- 红铧头草
- 白背小报春
- 刺南蛇藤
- 胡颓子
- 红花酢浆草
- 胡麻花
- 蚕豆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