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箭菊
《中华本草》:打箭菊
拼音注音
Dǎ Jiàn Jú
别名
鞑新菊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川西小黄菊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ethr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 Ling ex Shih [Chrysanthemum tatsienense Bur.et Franch.]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除去杂质,晾干。
原形态
川西小黄菊 多年生草本,高7-25cm。根状茎上有残存叶鞘;地上茎1-数个簇生,被白色有光泽的茸毛。基生叶或茎下部叶具与叶片近等长的叶柄;基生叶多数,长圆形,长1.5-7cm,宽1-2.5cm,二回羽状分裂,裂片条形或钻状;茎生叶互生,羽状深裂,裂片细条状钻形,羽轴上下基本等宽;最上部不裂或近于不裂;全部叶被疏的长柔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总苞直径1-2cm;总苞片约4层,全部苞片边缘黑褐色或褐色膜质;舌状花,橘红色或橘黄色,舌片先端3齿裂;管状花筒状。瘦果长约3mm,有5-8条突起的纵肋,冠毛冠状;筒状花的冠毛小,呈不等大的圆耳状,或无冠毛。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高山草甸。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花序皱缩成团,直径约10mm。花序梗微弯曲,长短不一,具纵棱,必被白色丝光毛,或毛脱落呈紫色。总半球形,苞片多数,3-4层,条状披针形,外层背面密被白色长柔毛。舌状花1层,舌片多皱缩,展开后长约13mm,先端3齿裂,上面橘黄色,下面橘红色。管状花深黄棕色,两性,雄蕊5枚,取药,雌蕊柱头2裂,画笔头状,黄棕色,子房下位,无冠毛。体轻,质软。气香,味微苦。[br]以花冠橘黄色至橘红色、气香者为佳。[br]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棕黄色。①花粉粒圆球形,直径24-28(-31)μm,棕黄色,具3个萌发孔,萌发沟明显,外壁边缘具刺。②花粉囊内壁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壁具点伏、条状或螺旋状增厚。③苞片下表皮细胞多角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④非腺毛由4-7个细胞组成,变曲,内含黄棕色特质,顶端细胞较长。⑤腺毛头部由2-8个细胞组成,柄极短,由2个细胞组成。
化学成分
花序含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此外,醛酮、生物碱呈阳性反应。
性味
味苦;性寒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2%碳酸钠溶液25ml,振摇,放置30min,滤过,滤液用稀盐酸酸化(pH4-6),用乙醚15ml,萃取,分取乙醚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溶解,移置试管中,加甲基红指示剂1滴,即显红色。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主跌打损伤;胞背痛;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蔹子
- 秋葡萄茎
- 柴厚朴
- 白茅花
- 芦竹根
- 类梧桐
- 显子草
- 对叶榕
- 甜根子草
- 禹粮土
- 胭脂木
- 冬葵子
- 甜果藤
- 藤五加
- 千屈菜
- 大叶桉果
- 玉芙蓉
- 绵枣儿
- 观音竹
- 桃奴
- 滇榧子
- 黄三七
- 秃房茶子
- 葛藟汁
- 小米草
- 芡实根
- 秋枫木
- 猕猴桃
- 金爪儿
- 炸腰果
- 八月炸
- 大桫椤
- 戟叶石苇
- 秦艽
- 木姜子
- 檀香泥
- 绿衣枳壳
- 七星鱼
- 拳参
- 球果藤
- 槭叶草
- 荠薴
- 野黄麻
- 金环蛇
- 兔皮毛
- 家白蚁
- 八仙过海
- 獭皮毛
- 夏至草
- 罗平蓟
- 痰药
- 篱天剑
- 漆姑草
- 小草乌
- 不凋木
- 止血丹
- 綟木
- 狗核树
- 台湾泡桐叶
- 兔耳草
- 菟葵
- 蜣螂
- 仙鹤草
- 蜜环菌
- 墨旱莲
- 金猫头
- 祁州一枝蒿
- 百味叶
- 尖子木
- 曲花紫堇
- 樟梨子
- 姊妹树
- 吐铁
- 金刷把
- 假刺藤
- 野洋参
- 咳喘木
- 气桐子
- 娃娃拳
- 接骨木叶
- 土丁桂
- 琼枝
- 茄叶一枝蒿
- 裸柱菊
- 细叶桉叶
- 捆仙丝
- 白芥子
- 藤黄连
- 螳螂跌打
- 血盘草
- 条叶猪屎豆
- 秃疮花
- 牡荆沥
- 乌灵参
- 强威生草
- 满树星
- 土圞儿
- 臭牡丹
- 甜瓜
- 灵芝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