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箭菊
《中华本草》:打箭菊
拼音注音
Dǎ Jiàn Jú
别名
鞑新菊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川西小黄菊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rethr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 Ling ex Shih [Chrysanthemum tatsienense Bur.et Franch.]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除去杂质,晾干。
原形态
川西小黄菊 多年生草本,高7-25cm。根状茎上有残存叶鞘;地上茎1-数个簇生,被白色有光泽的茸毛。基生叶或茎下部叶具与叶片近等长的叶柄;基生叶多数,长圆形,长1.5-7cm,宽1-2.5cm,二回羽状分裂,裂片条形或钻状;茎生叶互生,羽状深裂,裂片细条状钻形,羽轴上下基本等宽;最上部不裂或近于不裂;全部叶被疏的长柔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总苞直径1-2cm;总苞片约4层,全部苞片边缘黑褐色或褐色膜质;舌状花,橘红色或橘黄色,舌片先端3齿裂;管状花筒状。瘦果长约3mm,有5-8条突起的纵肋,冠毛冠状;筒状花的冠毛小,呈不等大的圆耳状,或无冠毛。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高山草甸。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花序皱缩成团,直径约10mm。花序梗微弯曲,长短不一,具纵棱,必被白色丝光毛,或毛脱落呈紫色。总半球形,苞片多数,3-4层,条状披针形,外层背面密被白色长柔毛。舌状花1层,舌片多皱缩,展开后长约13mm,先端3齿裂,上面橘黄色,下面橘红色。管状花深黄棕色,两性,雄蕊5枚,取药,雌蕊柱头2裂,画笔头状,黄棕色,子房下位,无冠毛。体轻,质软。气香,味微苦。[br]以花冠橘黄色至橘红色、气香者为佳。[br]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棕黄色。①花粉粒圆球形,直径24-28(-31)μm,棕黄色,具3个萌发孔,萌发沟明显,外壁边缘具刺。②花粉囊内壁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壁具点伏、条状或螺旋状增厚。③苞片下表皮细胞多角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④非腺毛由4-7个细胞组成,变曲,内含黄棕色特质,顶端细胞较长。⑤腺毛头部由2-8个细胞组成,柄极短,由2个细胞组成。
化学成分
花序含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此外,醛酮、生物碱呈阳性反应。
性味
味苦;性寒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2%碳酸钠溶液25ml,振摇,放置30min,滤过,滤液用稀盐酸酸化(pH4-6),用乙醚15ml,萃取,分取乙醚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溶解,移置试管中,加甲基红指示剂1滴,即显红色。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主跌打损伤;胞背痛;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穿鱼藤
- 樟树子
- 红毛走马胎
- 紫背绿
- 鬼毛针
- 苏铁根
- 鲟鱼
- 排钱草
- 小青
- 粗皮蛙
- 蚌兰花
- 黄果茄
- 缠竹黄
- 草果
- 鱼脑石
- 姬蕨
- 李根
- 黑种草子
- 茶绒
- 桑芽茶
- 红走马胎
- 芦竹
- 秦岭冷杉
- 天鹅毛
- 舞草
- 黄背草果
- 丁香露
- 桂花跌打
- 三品一枝花
- 定草根
- 见血住
- 水龙胆草
- 石决明
- 多穗石柯根
- 松萝
- 臭梧桐
- 蕨萁
- 荠宁
- 梧桐
- 东方乌毛蕨叶
- 慕荷
- 生瓜
- 三叶莲
- 马先蒿
- 白梅花
- 台湾牛奶菜
- 木荷
- 鱼尾葵叶
- 网脉山龙眼
- 益母草
- 臭威灵
- 苦葛根
- 大金发藓
- 铁棒锤茎叶
- 红参
- 鹳肉
- 庵 (艹闾)
- 亚香棒虫草
- 晚香玉
- 大叶金锦香
- 竹蜂
- 五脉山黧豆
- 河蚌
- 黍根
- 水飞蓟
- 大叶紫珠
- 南方红豆杉
- 柱果木榄叶
- 台湾泡桐叶
- 山狸子肉
- 岩豆藤根
- 四棱杆
- 钱针万线草
- 银柴胡
- 甘肃棘豆
- 小果蔷薇
- 土茶
- 大鱼鳅串
- 一品红
- 百灵草
- 白兰花
- 单叶血盆草
- 红绿草
- 白背青荚叶
- 榕树
- 清香桂
- 雪山鼠尾草
- 橄榄
- 鱼香根
- 兴安薄荷
- 三花枪刀药
- 仰天钟根
- 茯神木
- 新疆木通
- 马兰
- 须叶藤叶
- 黑蚂蚁
- 黄唇鱼心
- 中亚天仙子
- 冰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