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藨叶
《中华本草》:黄藨叶
拼音注音
Huánɡ Pāo Yè
英文名
Leaf of Yellow Himalayan Raspberry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椭圆悬钩子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ellipticus Smith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椭圆悬钩子 半匍匐状灌木,高1-3m。小枝粗壮,平展,先端曲垂,有不明显的棱,密生红棕色弯曲长毛,刺粗壮有钩。小叶3片,叶柄长2-7cm,顶生小叶柄长2-3cm,均被紫红色刺毛,柔毛和小皮刺;托叶线形;叶片阔倒卵形,长5-10cm,宽3-6cm,顶生小叶比侧生者大得多,先端圆切或稍凹,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上面深绿,下面有棕色毛。短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梗极短;花径8-12mm;萼片5,卵圆形,先端短尖,外面密被黄灰色绒毛,花瓣5,倒卵形,较萼片为大,白色;雄蕊1轮;心皮有细伏毛,成熟心皮多数。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cm,金黄色,有多数具皱纹的小核果。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干旱山坡、山谷或疏林内。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咸酸;平;无毒
归经
心;肺经
功能主治
解毒杀虫,收湿止痒。主湿疹瘙痒,黄水疮,外伤出血,烫火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皮肤疮: 黄藨干叶、满天星。研粉,调麻油搽。②治黄水疮: 黄藨叶,晒干研粉,兑冰片、麻油或菜油外搽。痒加花椒粉。(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藨叶
拼音注音
Huánɡ Pāo Yè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切头悬钩子的叶。8~9月采收。
原形态
切头悬钩子,又名:黄泡、老虎泡(《分类草药性》),黄喜马莓。
半匍匐状灌木。小枝粗壮,平展,先端曲垂,有不明显的棱,密生红棕色弯曲长毛,刺粗壮有钩。小叶3片,阔倒卵形至椭圆形,长5~10厘米,先端圆切或稍凹,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上面深绿,下面有棕色毛;叶柄长2~7厘米;托叶线形。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梗极短;花径8~12毫米;萼片5,卵圆形,先端短尖,外面有毛;花瓣5,倒卵形,较萼片为大,白色;雄蕊1轮;心皮有细伏毛,成熟心皮多数。聚合果球形,黄色,有多数具皱纹的小核果。花期3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荒土坎或大山坡地。分布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
性平,味咸酸,无毒。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痒。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皮肤疮:黄藨干叶、满天星。研粉,调麻油搽。
②治黄水疮:黄藨叶,晒干研粉,兑冰片、麻油或菜油外搽。痒加花椒粉。(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锦地罗
- 蛇接骨
- 楤木根
- 华萝藦
- 藏三七
- 赤胫散
- 棉花壳
- 七里香
- 鸡蛋七叶
- 毛毡草
- 翻白叶
- 蓬蘽
- 水芙蓉
- 绒背蓟
- 鹰头
- 蝮蛇胆
- 鸡嗉子
- 老虎须
- 小叶柳
- 炮仗筒
- 虎杖叶
- 莎木面
- 鼋膏
- 绣球防风
- 肉桂叶
- 灰凤梨
- 山砂姜
- 香槁树
- 阿尔泰扭藿香
- 大狗尾草
- 香蒲
- 紫红鞭
- 入地蜈蚣
- 香柏
- 雪里开
- 香茅
- 榕树
- 大叶接骨藤
- 黑心姜
- 矮子常山
- 盘龙七
- 太平莓
- 楸木皮
- 厚叶川木香
- 紫金砂
- 麻腐
- 矮脚枫叶
- 芙蓉根
- 莲生桂子草根
- 臭牡丹
- 鱼油
- 金牛七
- 鸡公柴果
- 香排草
- 花生壳
- 野甘草
- 蝉花
- 红毛草
- 鸡树条
- 香叶
- 雪山甘草
- 粉团花根
- 香鼬
- 尿泡草
- 黑大豆皮
- 樟树叶
- 香菇
- 黑皮根
- 钟萼木
- 番木瓜叶
- 石风车子叶
- 楠材
- 黄花山柰
- 海浮石
- 石花
- 三月泡
- 兔儿风
- 角翅卫矛果
- 粉瘤菌
- 雪猪肉
- 四念癀
- 肺心草
- 紫花苣苔
- 杜衡
- 羊骨
- 飞蛾树
- 福建胡颓子叶
- 鸢根
- 香雪兰
- 苎麻皮
- 七叶胆
- 柿蒂
- 芝麻菜
- 香胶木叶
- 白朱砂莲
- 山樱桃
- 香构
- 大黄
- 蛤仔
- 柠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