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芭蕉子
《*辞典》:山芭蕉子
拼音注音
Shān Bā Jiāo Zǐ
出处
《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
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粗壮草本。茎直立,高2~3米,具匐枝。单叶7~9片,螺旋状排列,叶柄具深槽,下部具叶鞘;,叶片长椭圆形,长1~2米,宽20~4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稍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薄被白色粉末,主脉特别隆起,有羽状平行脉。穗状花序下垂;花单性,苞片大,佛焰花苞紫红色,卵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覆船状,脱落;在花束上部为雄花,下部为雌花;萼与花瓣一部分合成管状,成长后一边纵裂至基部,浅黄白色,长3~4厘米;花冠多为唇形,花瓣矩圆形,长不及萼之半;雄蕊6,1枚退化;雌蕊1,花柱线形,柱头圆形。浆果肉质,微弯曲,有微棱,长8~10厘米,直径2~2.5厘米,熟时浅黄色。种子黑色,略圆形。花期3~8月。果期7~12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谷、溪边、低丘陵、斜坡。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性味
苦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破瘀血,通大便。治跌打骨折而致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钱。
注意
无瘀血者忌用。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山芭蕉子
拼音注音
Shān Bā Jiāo Zǐ
英文名
Seed of Balbis Banana
出处
出自《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a balbisiana Colla采收和储藏:种后采收,晒干。
原形态
野蕉,大型粗壮草本,高约6m。叶柄长约75cm,叶翼张开约2cm,但幼时常闭合;叶片卵状长圆形,长约3m,宽约90cm,基部耳形,两侧不对称,叶面绿色,微被蜡粉。花序长2.5m,雌花的苞片陪落,中性花及雄花的苞片宿存,苞片卵形至披针形,外面暗紫红色,被白粉,内面紫红色,开放后反卷;合生花被片具条纹,外面淡紫白色,内面淡紫色;离生花被片乳白色,透明,倒卵形,基部圆形,先端内凹,在凹陷处有一小尖头。果丛共8段,每段有果2列,15-16个。浆果倒卵形,长约13cm,直径4cm,灰绿色,棱色明显,先端刷缩成一具棱角、长约2cm的柱状体,基部渐狭成长2.5cm的柄,果内具多数种子。种子扁球形,褐色,具疣。花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地山谷。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种子含-1-二十八烷醇-22-酮(n-octacosan-1-ol-22-one),25-甲基-1(2),7-胆甾二烯-3-酮-5α-醇[25-(2),7-eien=-3-on-5α-ol],野蕉素(musabalbisiane)A、B、C.
性味
味苦;辛;性凉;小毒
归经
大肠;肾经
功能主治
破瘀血;通大便。主跌打骨折;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6g。
注意
无瘀血者忌用。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四孢蘑菇
- 山柰
- 山牡丹
- 四叶细辛
- 山香果
- 山黄菊
- 荚果蕨贯众
- 山牛蒡
- 匙叶黄杨
- 海蛤壳
- 海鳝
- 娑罗子
- 少花腰骨藤
- 山核桃皮
- 商陆叶
- 大叶井口边草
- 水龙胆草
- 山白蜡条
- 灰菜
- 虎肚
- 山苦荬
- 海龟
- 滑叶跌打
- 石香葇
- 藿香
- 红梗草
- 山乌珠
- 胡萝卜
- 侧柏叶
- 红紫珠
- 胡萝卜子
- 绢毛木姜子
- 碎米蕨
- 圆叶白杨树
- 红刺藤
- 荠宁
- 水牛角浓缩粉
- 山橿根
- 火炭母草
- 刺蜜
- 广金钱草
- 罗平蓟
- 石栗
- 四川红淡叶
- 黄斑龙胆
- 三叉凤尾蕨
- 小红柳根
- 山黄麻根
- 串铃草
- 算盘子叶
- 红花刺参
- 刺茶美登木
- 江南玄胡
- 黄杨木
- 水银
- 虎骨胶
- 胡莲
- 还亮草
- 橘红珠
- 商陆
- 黄河裸裂尻鱼
- 水玉簪
- 三升米
- 山壳骨
- 山蛩虫
- 射鸡尾
- 蔛草
- 刺菠
- 水稻清
- 蝴蝶藤
- 山麻杆
- 红鸡踢香根
- 海决明
- 虎杖
- 串铃
- 山禾串
- 山黄皮
- 山荔枝果
- 山莨菪
- 叉分蓼
- 山枇杷
- 绢毛菊
- 猴头菌
- 山皂角
- 匙叶五加
- 山黑柳
- 刺柄莲座蕨
- 舒筋草
- 四棱通
- 石灰
- 褐粘褶菌
- 菊花参
- 爵床
- 黄水藨叶
- 黄唇鱼心
- 浙樟
- 华中瘤足蕨
- 石长生
- 红花月见草
- 乌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