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牡丹
《中华本草》:山牡丹
拼音注音
Shān Mǔ Dān
别名
葛藤、跌打王、藤续断、白牛藤、白面水鸡、白背藤、旋花藤、黄藤
英文名
Root-bark of Seguin Argyreia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白花银背藤的根皮或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gyreia seguinii (Le.vl.) Van.ex Levl.[Lettsomia seguinii Levl.]采收和储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切片或段,晒干。
原形态
藤本,高达3m。茎圆柱形,被短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5-8.5cm;叶片宽卵形,长10.5-13.5cm,宽.5-12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叶面无毛,背面被灰白色绒毛;侧脉多数。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1-2.5cm,密被灰白色绒毛;苞片卵圆菜,内面紫色;花两性;萼片5,狭长圆形,外面密被灰白色长柔毛;花冠简状漏斗形,白色,外面被白色长柔毛,冠檐5浅裂;雄蕊信花柱内藏;雄蕊5,站生于花冠简下部,花丝短,花药箭形;子房无毛,花柱线状,柱头头状。蒴果此红色,为宿存萼所包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300m的路边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茎呈细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一,直径约5mm,表面棕褐色,被短柔毛,质硬,不易的断。叶多皱缩破碎,过错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或阔椭圆形,长10-13cm,宽5-12cm,下面密生绒毛;叶柄长4.5-8.5cm。有时可见花簇生于叶腋,花序外有总苞片,总花梗长1-2.5cm,被绒毛;花冠漏斗状,被短柔毛。气微,味苦。
性味
微涩;温
归经
心;肺经
功能主治
补气生血;散瘀止血。主血虚头昏;骨折;内伤出血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全株:驳骨,止血,生肌,收敛,清心,润肺,止咳。治内伤。2.《云南中草药》:补气补血。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山牡丹
拼音注音
Shān Mǔ Dān
别名
葛藤、跌打王、藤续断(《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旋花科植物白花银背藤的根皮或全株。全年可采。
原形态
藤本。叶互生,全缘,卵圆形或阔椭圆形,长12~17厘米,宽8~13.5厘米,下面密生白色绢毛。花簇生,为苞片所包,有总花梗,生1~4束花;花冠漏斗状,白色;雄蕊5,内藏;子房4室,柱头2,头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间疏林或路旁灌木丛中。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性味
《云南中草药》:"微涩,温。"
功能主治
①《广西药植名录》:"全株:驳骨,止血,生肌,收敛,清心,润肺,止咳。治内伤。"
②《云南中草药》:"补气补血。"
复方
治贫血头昏:山牡丹根皮二至三两。炖肉吃。(《云南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蓖麻
- 钻天杨
- 安徽刺黄柏
- 龙胆
- 五倍子苗
- 鹿藿根
- 鸡嗉子花
- 毛蕊老鹳草
- 桑椹酒
- 红花龙胆
- 香花菜
- 小黄泡
- 猴骨
- 灯笼泡
- 羊血
- 川木通
- 驱虫斑鸠菊
- 龙角草
- 马铃薯
- 铅粉
- 费菜
- 紫玉盘
- 籼米
- 药用倒提壶
- 绿萼水珠草
- 钓鱼竿
- 鸡娃草
- 光明盐
- 秘鲁香胶
- 小黄断肠草
- 鸽肉
- 文蛤
- 红瑞木果
- 黑头草
- 黄疸树
- 落霜红根
- 马边绣球
- 过山龙
- 九子不离母
- 大头狗
- 安胎药
- 大高良姜
- 豆腐渣
- 尖头蚱蜢
- 石松子
- 鹿角霜
- 广防风
- 臭梧桐
- 紫弹树
- 硼砂
- 须叶藤叶
- 鹿角芦荟
- 望月砂
- 香叶根
- 紫萁贯众
- 滇鸡骨常山
- 软骨过山龙
- 马齿苋
- 颠茄草
- 竹叶榕
- 贯叶连翘
- 香胶木根皮
- 丰花草
- 毛黄堇
- 苦豆子
- 毒芹
- 刺通草
- 麻羊藤
- 短萼蜂斗草
- 龙舌草
- 蚺蛇肉
- 麻黄根
- 粉藜
- 翁波
- 紫背天葵草根
- 五指毛桃果
- 番泻叶
- 马骨
- 茯神
- 直立百部
- 苦蘵根
- 枇杷叶露
- 雀麦米
- 鹅脚板根
- 破牛膝
- 雀舌草
- 如意草
- 竹芋
- 雕头
- 露蕊乌头
- 鳗鲡鱼血
- 风花菜
- 大白杜鹃
- 贯众
- 瑞连草
- 冰草白穗
- 吹风藤
- 猪鬃凤尾蕨
- 鸡爪草
- 鸢翅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