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
《中华本草》:火炭母草
拼音注音
Huǒ Tàn Mǔ Cǎo
别名
火炭毛、乌炭子、运药、火炭母、山荞麦草、地肤蝶、黄鳝藤、晕药、火炭星、鹊糖梅、乌白饭草、红梅子叶、白饭草、大叶沙滩子、乌饭藤、水沙柑子、鸪鹚饭、水退瘀、胖根藤、老鼠蔗、小晕药、花脸晕药、蓼草、白乌饭藤、信饭藤、酸管杖、大沙柑草、火炭藤、水洋流、酸广台、接骨丹、大红袍、野辣蓼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hinense L.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长达1m。茎近直立或蜿蜒,无毛。叶互生,有柄,叶柄基部两侧常各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垂片通常早落;托叶鞘通常膜质,斜截形;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0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有时下面沿脉有毛,下面有褐色小点。头状花序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轴密生腺毛;苞片膜质,卵形,无毛;花白色或淡红色;花被5裂,裂片果时增大;雄蕊8,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亮。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水边、湿地。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茎扁圆柱形,有分枝,长30-100cm,节稍膨大,下部节上有须根;表面淡绿色或紫褐色,无毛,有细棱;质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中空。叶互生,多卷缩、破碎,叶片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长5-10m,宽2-4.5cm,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圆,全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近无毛;托叶鞘筒状,膜质,先端偏斜。气微,味酸、微涩。[br]以叶多、色绿者为佳。[br]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约5g,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30min,稍冷,加活性炭少量,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取滤液2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5滴,置水浴中加热3min,显橙色或橙红色。[br](2)取上述滤液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下观察,显黄色荧光,再喷以1%三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荧光加强。
化学成分
叶中含有β-谷自醇(β-sitosterol),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3-O-甲基并没食子酸(3-O-methylellagic acid),山柰酚-7-O-葡萄糖甙(kaempferol-7-O-glucoside),山柰酚-3-O-葡萄糖醛酸甙(kaempferol-3-O-glucuronide)[1]。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本品的醇提取液或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和痢疾杆菌等也有较强抗菌作用[2]。2.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HBV-DNAP)及降解HBV-DNA的体外试验法,发现本品煎剂对DNAP抑制率在50%以上,降解HBV-DNA的作用在25%以上,表明本品有抗乙肝病毒作用[3]。3.对平滑肌和骨骼肌的作用 本品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无明显影响,对离体大鼠子宫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收缩作用,对离体兔十二指肠可轻度增强其张力。煎剂对蟾蜍腹直肌,水提取物对大鼠膈肌-膈神经制备均无作用[4-6]。4.降压作用 煎剂在大鼠后肢灌流实验中无明显作用,给麻醉犬静脉注射0.1g(生药)/kg,有降血压作用[4-6]。5.中枢抑制作用 给小鼠腹腔注射水提取物10g(鲜生药)/kg有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运动失调,并能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4-6]。6.毒性 水提取物5g(鲜生药)/kg静脉注射,使小鼠中枢抑制,运动失调、呼吸加深加快,头部轻度震颤,24h后5只中有1只死亡。腹腔注射煎剂1g(生药)/只,24h内小鼠全部死亡[4~6]。
性味
辛;苦;性凉;有毒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煎剂1g生药/只,24小时内全部死亡。
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在热水浴上回流15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浓盐酸4-5滴及少量镁粉,水浴上加热数分钟,溶液显淡红色。(检查黄酮)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主痢疾;泄泻;咽喉肿痛;白喉;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带下;癌肿;中耳炎;湿疹;眩晕耳鸣;角膜云翳;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2.《生草药性备要》:炒蜜食能止痢症。敷疮、敷跌打、贴烂脚,拔毒、干水、敛口。3.《岭南采药录》:治小儿身热惊搐,臌胀。4.《福建民间草药》:活血解毒,止痢,疗带。5.《四川中药志》:治头晕目眩,气虚耳聋。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利湿热,消滞解毒。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肝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疖肿,跌打扭伤,皮炎,湿疹,瘙痒。7.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益气行血,祛风解热。治虚弱,风热,头昏,血气痛。8.《广东中草药》:凉血解毒。治小儿夏季热。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火炭母草
拼音注音
Huǒ Tàn Mǔ Cǎo
别名
火炭毛(《生草药性备要》),乌炭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运药(《分类草药性》),山荞麦草(《福建民间草药》),黄鳝藤、晕药(《四川中药志》),乌白饭草(《泉州本草》),火炭星、鹊糖梅(《岭南草药志》),赤地利、乌饭藤、水沙柑子、鸪鹚饭、水退痧(《福建中草药》),红梅子叶、白饭草、大叶沙滩子(《广东中草药》),老鼠蔗(《广西中草药》)。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或半攀援状草本,长约1.5米。茎略具棱沟,光滑或被疏毛或腺毛,斜卧地面或依附而生,下部质坚实,多分枝,匍地者节处生根,嫩枝紫红色。叶互生,具柄,有翅;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7~12厘米,全缘或具细圆齿,基部切形、浑圆或近心形,有时具2耳状裂片;枝上部叶心脏形,有短叶柄或无柄而抱茎;上面鲜绿色或有V形黑纹,下面主脉有毛;托鞘膜质,斜截形。头状花序,再组成圆锥或伞房花序,花序轴常被脓毛,无总苞;小苞片光滑,通常急尖;小花白色、淡红色或紫色;花被5裂片;雄蕊8;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卵形,黑色,具三棱,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9月(四川)。
生境分布
生于丘陵地带向阳草坡、林边、路旁湿润土壤。分布于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产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福建等地。
形状
干燥的茎甚长,棕色至棕紫色,有纵皱纹,节间颇长,节部膨大;质脆易折断,髓部疏松。叶片皱缩,枯黄色或黄绿色,主脉两侧有紫黑色斑块,隐约可见;托叶鞘状,浅黄棕色,常破碎而不完整。气微,味淡微苦。以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
酸甘,凉。
①《本草图经》:"味酸,平,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酸甘,性平,无毒。"
③《纲目》:"酸,平,有毒。"
④《生草药性备要》:"味酸,性寒。"
⑤《广西中草药》:"味微酸微涩,性微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治泄泻,痢疾,黄疸,风热咽疼,虚弱头昏,小儿疰夏,惊搐,妇女白带,痈肿湿疮,跌打损伤。
①《本草图经》:"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
②《生草药性备要》:"炒蜜食能止痢症。敷疮、敷跌打、贴烂脚,拔毒、干水、敛口。"
③《岭南采药录》:"治小儿身热惊搐,臌胀。"
④《福建民间草药》:"活血解毒,止痢,疗带。"
⑤《四川中药志》:"治头晕目眩,气虚耳聋。"
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利湿热,消滞解毒。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肝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疖肿,跌打扭伤,皮炎,湿疹,瘙痒。"
⑦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益气行血,祛风解热。治虚弱,风热,头昏,血气痛。"
⑧《广东中草药》:"凉血解毒。治小儿夏季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赤白痢:火炭母草和海金沙捣烂取汁,冲沸水,加糖少许服之。(《岭南采药录》)
②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火炭母、小凤尾、布渣叶各六钱,水煎服。(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③治急慢性菌痢:火炭母、野牡丹各二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对慢性菌痢,可以同样剂量做保留灌肠,每日二次,七至十天为一疗程。(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④治湿热黄疸:火炭母一两,鸡骨草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妇女带下:鲜火炭母二至三两,白鸡冠花三至五朵。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后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火炭母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
⑦治臌胀:火炭母草,煎水熏洗及捣敷。(《岭南采药录》)
⑧治痈肿:鲜火炭母草一两,水煎,调酒服;渣调蜜或糯米饭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⑨治湿疹:鲜火炭母草一至二两,水煎服;另取鲜全草水煎洗。(《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白喉
将火炭母鲜叶捣烂,取汁30毫升,加蜂蜜适量,每天分6次服,病重者少量多次灌服。临床观察63例,全部治愈。疗程一般2~4天。
②治疗急性肠炎
取火炭母1两,古羊藤5钱,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试用1584例,有效率约90%。
③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用火炭母1两,煎水坐浴;火炭母粉于冲洗后局部喷撒。两者交替使用,3~5次为一疗程。治疗17例,均有效。其中9例作阴道分泌物涂片复查霉菌,均转阴性。
④治疗小儿脓疱疮
取火炭母全草3~5两切碎,加适量水煮沸15~20分钟,过滤,滤液浸洗局部,每日数次。有全身感染症状者另服中药。治疗25例,均获治愈。
⑤治疗角膜云翳、斑翳、白斑
用100%火炭母滴眼剂,每隔1~2小时滴眼1次,连续使用1~2月为一疗程。治疗316例,其中角膜云翳88例,斑翳1田例,白斑65例,达到良好效果者(较原视力进步2行以上):角膜云翳占63.4%,角膜斑翳占46%,角膜白斑占38.4%。但火炭母滴眼剂的溶液不稳定,滴用4~5天后即变质失效,需另换新鲜眼药水。又可用火炭母、十大功劳叶各1两,加水2000毫升,煎4~5小时,去渣后浓缩至150毫升,过滤,取澄清液即可滴眼。滴眼时必须无异物感。加入十大功劳叶的目的在于矫正溶液的酸碱度。溶液需新鲜配制。每隔1~2小时滴眼1次,连续1~2月。适应于角膜云翳、斑翳、非中心性角膜白斑,外眼疾病如急性结膜炎、结膜疱疹、浅层角巩膜炎、电光性眼炎、角结膜化学伤。临床试治200例,效果良好者角膜云翳36例,斑翳46例,白斑17例,总有效率达92%。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虎尾草
- 尖子木
- 文冠果
- 蛞蝓
- 棉子油
- 黍米
- 湖北桑寄生
- 冻绿叶
- 石见穿
- 白暨豚
- 石莲
- 蕨麻
- 赪桐叶
- 石上蕉
- 石灰
- 胡颓子叶
- 圆叶锦葵
- 黄荆根
- 血党
- 石灰华
- 滑叶跌打
- 葛菌
- 象皮
- 茶条槭
- 苜蓿根
- 齿缘草
- 海风藤
- 石萝藦
- 过山风
- 大山豆
- 口蘑
- 火焰草
- 栗花灯心草
- 环维黄杨星D
- 石枫药
- 虫牙药
- 小青藤
- 苦参
- 海螺厣
- 海鳗鳔
- 沙芥
- 冬瓜藤
- 石蜈蚣
- 焦栀子
- 黄藁本
- 钗子股
- 当归藤
- 海蚯蚓
- 火头根
- 石仙桃
- 湖北楤木
- 睡莲
- 湖北麦冬
- 灰藋
- 海螺壳
- 石豇豆
- 海螺
- 石寄生
- 冬瓜瓤
- 石防风
- 石膏
- 石花
- 海鳝
- 海通
- 石蒜
- 石莼
- 灰锤
- 石瓜子
- 石串莲
- 火把花
- 海蝰
- 火绳树
- 火炭母
- 猴高铁
- 火棘
- 淮山
- 火炭母草根
- 琥珀
- 石莲子
- 紫葛
- 海龟胶
- 石萝藤
- 石通
- 石南实
- 猴枣
- 石韦
- 石蕨
- 海鲶
- 海蛤壳
- 石蛇
- 海非菜籽
- 石刷把
- 石松子
- 石蟾蜍
- 环草石斛
- 海蟹壳
- 石面枇杷
- 石笔海胆
- 灰叶根
- 石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