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霜
《中华本草》:石霜
拼音注音
Shí Shuānɡ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网衣科植物高山黑红衣的叶状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coblastus alpinus (Fr.)Kernst.采收和储藏:6-7月于雨后或小雨天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叶状体灰白色,颗粒状,紧贴于基质上,外观似沉积物。子囊盘黑色,圆盘状,直径1-2mm;侧丝不分枝,紧密排列,子囊长椭圆形,内有1个孢子,孢子无色,椭 圆形,1室,壁厚。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
性味
苦;微涩;性平
归经
肾经
功能主治
止血;敛疮;涩精。主外伤出血;烫火伤;梦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研末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霜
拼音注音
Shí Shuānɡ
来源
地衣类网衣科黑红衣属植物高山黑红衣Mycoblastus alpinus (Fr.)Kernst.,以叶状体入药。夏季雨后或小雨天采收,去杂质,晒干。
性味
苦、微涩,平。
功能主治
止血,消炎,镇痛,涩精。用于梦遗。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
1~2钱。外用适量,研粉撒敷或香油调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石霜
拼音注音
Shí Shuānɡ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网衣科植物高山黑红衣的全体。6~7月于雨后采收,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地衣体灰白色,颗粒状,紧贴在基质上,外表似沉积物。子器黑色,圆盘状,直径1~2毫米;子囊下层无色;侧丝不分枝,紧密排列;子囊长椭圆形;孢子1个,无色,1室,椭圆形,壁厚。
生境分布
生于岩石上。
性味
味苦微涩,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消炎,镇痛,涩精。治外伤出血,烫火伤,梦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敷。
复方
①治外伤出血:石霜三钱,太白三七二钱,共研细粉,撒敷患处。
②治烫火伤:石霜适量,研粉撒敷或香油调敷伤处。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厚叶沿阶草
- 石枫药
- 石帆
- 厚壳树
- 合树菌
- 化香树果
- 神仙掌花
- 碎骨仔树
- 华南舌蕨
- 枫香树叶
- 榧子
- 番石榴子
- 华中瘤足蕨
- 石长生
- 华南鳞盖蕨
- 厚皮香
- 石通
- 苏合香
- 舌状蜈蚣藻
- 方儿茶
- 石芥菜
- 穗花杉根
- 肾子藤
- 肾蕨
- 乌龟
- 抚松乌头
- 番石榴干
- 福寿草
- 苏土藁本
- 蛇含石
- 石蜐
- 亮叶冬青
- 莎草蕨
- 舒戛千里光
- 厚叶川木香
- 薯良
- 复叶披麻草根
- 番荔枝
- 还阳草根
- 墨汁鬼伞
- 水冬瓜
- 地沙
- 野梨枝叶
- 桃树根、茎、树皮
- 盾叶薯蓣
- 车前子
- 埃蕾
- 马柳根
- 厚叶旋蒴苣苔
- 猪肚子
- 羊屎条根
- 红杉
- 貂尾
- 水榆果
- 小通草
- 鮧鱼
- 通光散
- 刮筋板
- 菊花脑
- 斑花杓兰
- 追风伞
- 白豆蔻壳
- 蕨
- 一口红
- 秘鲁香胶
- 竹卷心
- 栀子根
- 小接骨丹
- 火腿
- 金钱草
- 盒子草
- 山核桃皮
- 芦花
- 大杜鹃
- 穿根藤
- 地菍根
- 小金钱草
- 樟
- 火秧竻蕊
- 白杨枝
- 吉祥草
- 大枣
- 细叶卷柏
- 刺梨根
- 大薸
- 鸨油
- 青蒿露
- 老虎耳根
- 刺楸茎
- 半边风
- 砖子苗
- 益母草
- 凤眼果
- 隔山撬
- 绿珊瑚
- 玉蝉花
- 火把花
- 蚕砂
- 树三角枫
- 麦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