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霜
《中华本草》:石霜
拼音注音
Shí Shuānɡ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网衣科植物高山黑红衣的叶状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coblastus alpinus (Fr.)Kernst.采收和储藏:6-7月于雨后或小雨天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叶状体灰白色,颗粒状,紧贴于基质上,外观似沉积物。子囊盘黑色,圆盘状,直径1-2mm;侧丝不分枝,紧密排列,子囊长椭圆形,内有1个孢子,孢子无色,椭 圆形,1室,壁厚。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
性味
苦;微涩;性平
归经
肾经
功能主治
止血;敛疮;涩精。主外伤出血;烫火伤;梦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研末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霜
拼音注音
Shí Shuānɡ
来源
地衣类网衣科黑红衣属植物高山黑红衣Mycoblastus alpinus (Fr.)Kernst.,以叶状体入药。夏季雨后或小雨天采收,去杂质,晒干。
性味
苦、微涩,平。
功能主治
止血,消炎,镇痛,涩精。用于梦遗。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法用量
1~2钱。外用适量,研粉撒敷或香油调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石霜
拼音注音
Shí Shuānɡ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网衣科植物高山黑红衣的全体。6~7月于雨后采收,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地衣体灰白色,颗粒状,紧贴在基质上,外表似沉积物。子器黑色,圆盘状,直径1~2毫米;子囊下层无色;侧丝不分枝,紧密排列;子囊长椭圆形;孢子1个,无色,1室,椭圆形,壁厚。
生境分布
生于岩石上。
性味
味苦微涩,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消炎,镇痛,涩精。治外伤出血,烫火伤,梦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敷。
复方
①治外伤出血:石霜三钱,太白三七二钱,共研细粉,撒敷患处。
②治烫火伤:石霜适量,研粉撒敷或香油调敷伤处。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面枇杷
- 叶上果根
- 胜红蓟
- 乌鸦头
- 石膏
- 蛇不见
- 飞燕草
- 蝈蝈
- 灯台莲
- 甘松
- 蒸饼
- 皮袋香
- 刺芋
- 莎木面
- 算盘子
- 野黄麻
- 贯众叶溪边蕨
- 獾油
- 石珠
- 钩钱草
- 顶果膜蕨
- 柿子
- 多花八角莲
- 飞廉
- 无花果
- 苏合香
- 功劳根
- 大管
- 广玉兰
- 舒筋草
- 丁香罗勒
- 鬼目
- 肾蕨
- 藁本
- 倒触伞
- 下草
- 石羊菜
- 过坛龙
- 长管蝙蝠草
- 阔叶赤车使者
- 升登
- 壶卢秧
- 石芥菜
- 哈蟆油
- 黑汉条
- 西南毛莨
- 豪猪肚
- 五香藤
- 鳍蓟
- 蛇含石
- 川谷根
- 酱头
- 小扁草
- 铁牛皮
- 娃娃鱼
- 水蛭
- 红豆蔻
- 白胶香
- 通经草
- 兔皮毛
- 野扁豆
- 杠香藤
- 庵闾
- 山货榔
- 金丝藤
- 鸡脑
- 鸡爪槭
- 山牵牛
- 乌榄树皮
- 薯良
- 麻油
- 蚂蚁花根
- 胡麻花
- 罗望子
- 黑塔子根
- 东北溲疏
- 大麦苗
- 化金丹
- 樟木钻
- 山乌龟
- 白石榴花
- 念珠根黄芩
- 翅茎香青
- 黄锁梅叶
- 毛桤
- 桦褶孔
- 节节草
- 羊七莲
- 小金挖耳
- 车前子
- 合树菌
- 冬瓜
- 南天仙子
- 千层楼
- 芙蓉根
- 山楂
- 斑瓣虎耳草
- 鹿筋
- 紫玉簪根
- 香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