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芥菜
《中华本草》:石芥菜
拼音注音
Shí Jiè Cài
别名
龙骨七、石格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紫花碎米荠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damine tangutorum O.E.Schulz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紫花碎米荠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状茎细长呈鞭状,匍匐生长,须根短而少。茎单一,不分枝,基部倾斜,上部直立,表面有沟棱,下部无毛,上部有少数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基生叶具长柄,有小叶3-5对,顶生小叶和侧生小叶均为长椭圆形,长1.5-5cm,宽0.5-2cm,先端短尖,边缘具钝齿,基部楔形,无小叶柄,两面和边缘均有少数短柔毛;茎生叶通常仅有3枚,着生于茎的中、上部,具叶柄,长1-4cm,每枚有小时3-5对,与基生小叶相似,但叶形狭小,长约1.5-3cm,宽不到1cm。总状花序顶生,有花十余朵;萼片4,外轮2枚长圆形,内轮长椭圆形,长5-7mm,基部囊状,边缘膜质,白色,外面带有紫色,疏被柔毛;花瓣4,紫色,倒卵状楔形,长8-15mm,先端截形,基部渐狭呈爪状;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约9mm,短雄蕊长7mm;雌蕊1,子房柱状,无毛,花柱与子房近于等粗,柱头不显着。长角果线形而扁,长3-3.5cm,基部具长约1mm的子房柄。种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在海拔2100-4400m的高山山沟、草地和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茎细长,有较短的须状根。茎长15-50cm;表面黄绿色,有沟棱,下部通常无叶,上部通常有3枚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5对,多皱缩,展平后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5-3.5cm,宽0.5-1cm,先端短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下延;无柄。总状花序,花紫色。长角果线形而扁,长3-3.5cm,绿褐色。种子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约3mm,宽lmm;褐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散瘀通络;祛湿;止血。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水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6-9g,泡酒服。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哈蟆油
- 黑汉条
- 西南毛莨
- 豪猪肚
- 五香藤
- 鳍蓟
- 蛇含石
- 川谷根
- 酱头
- 小扁草
- 铁牛皮
- 娃娃鱼
- 水蛭
- 红豆蔻
- 白胶香
- 通经草
- 兔皮毛
- 野扁豆
- 杠香藤
- 庵闾
- 山货榔
- 金丝藤
- 鸡脑
- 鸡爪槭
- 山牵牛
- 乌榄树皮
- 薯良
- 麻油
- 蚂蚁花根
- 胡麻花
- 罗望子
- 黑塔子根
- 东北溲疏
- 大麦苗
- 化金丹
- 樟木钻
- 山乌龟
- 白石榴花
- 念珠根黄芩
- 翅茎香青
- 黄锁梅叶
- 毛桤
- 桦褶孔
- 节节草
- 羊七莲
- 小金挖耳
- 车前子
- 合树菌
- 冬瓜
- 南天仙子
- 千层楼
- 芙蓉根
- 山楂
- 斑瓣虎耳草
- 鹿筋
- 紫玉簪根
- 香榧草
- 风藤草
- 木天蓼根
- 棉花杜仲
- 万年青根
- 韩信草
- 夏枯草露
- 香石藤果
- 买麻藤
- 柳絮
- 大叶金花茶叶
- 荜茇根
- 方叶五月茶
- 衣鱼
- 野灯草
- 黄荆叶
- 草灵脂
- 有柄石韦
- 黄羊角
- 木瓜
- 狗乳汁
- 瘴气藤
- 鹌鹑
- 鸡血七
- 老鸦胆叶
- 乌鸡骟
- 金不换
- 南蛇簕
- 山苍子
- 盐肤木皮
- 麻黄根
- 过塘蛇
- 蜻蜓
- 香水塔花
- 乌苏里黄芩
- 锡生藤
- 莲须
- 翅柄蓼
- 大叶南苏
- 土香榧
- 小毛香
- 天脚板根
- 大飞扬
- 吊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