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芥菜
《中华本草》:石芥菜
拼音注音
Shí Jiè Cài
别名
龙骨七、石格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紫花碎米荠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damine tangutorum O.E.Schulz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紫花碎米荠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状茎细长呈鞭状,匍匐生长,须根短而少。茎单一,不分枝,基部倾斜,上部直立,表面有沟棱,下部无毛,上部有少数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基生叶具长柄,有小叶3-5对,顶生小叶和侧生小叶均为长椭圆形,长1.5-5cm,宽0.5-2cm,先端短尖,边缘具钝齿,基部楔形,无小叶柄,两面和边缘均有少数短柔毛;茎生叶通常仅有3枚,着生于茎的中、上部,具叶柄,长1-4cm,每枚有小时3-5对,与基生小叶相似,但叶形狭小,长约1.5-3cm,宽不到1cm。总状花序顶生,有花十余朵;萼片4,外轮2枚长圆形,内轮长椭圆形,长5-7mm,基部囊状,边缘膜质,白色,外面带有紫色,疏被柔毛;花瓣4,紫色,倒卵状楔形,长8-15mm,先端截形,基部渐狭呈爪状;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约9mm,短雄蕊长7mm;雌蕊1,子房柱状,无毛,花柱与子房近于等粗,柱头不显着。长角果线形而扁,长3-3.5cm,基部具长约1mm的子房柄。种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在海拔2100-4400m的高山山沟、草地和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茎细长,有较短的须状根。茎长15-50cm;表面黄绿色,有沟棱,下部通常无叶,上部通常有3枚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5对,多皱缩,展平后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5-3.5cm,宽0.5-1cm,先端短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下延;无柄。总状花序,花紫色。长角果线形而扁,长3-3.5cm,绿褐色。种子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约3mm,宽lmm;褐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散瘀通络;祛湿;止血。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水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6-9g,泡酒服。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香皮树
- 展花乌头
- 苏木蓝
- 刺楸
- 荷蒂
- 山橘
- 大夜关门根
- 三叶罗伞
- 麻鱼骨
- 巴戟天
- 蒲蒻
- 升麻
- 篱栏网
- 熊脂
- 狭叶垂头菊
- 巴豆霜
- 老鼠竻
- 石蛇
- 红葱
- 竹节树
- 苦壶卢花
- 三加
- 算盘七
- 芦竹笋
- 东北红豆杉
- 阳桃
- 红花山牵牛
- 赤雹
- 大百解薯
- 猪鬃刚
- 摇钱树
- 莿(木冬)
- 赶山鞭
- 血当归
- 匍伏堇
- 麻腊干
- 黄皮叶
- 洋地黄
- 海狸香
- 红枫荷
- 砂仁壳
- 天文草
- 密毛桃叶珊瑚果
- 鼻血雷
- 茶
- 茶子饼
- 大花石上莲
- 了哥王
- 白胶香
- 角果木子油
- 蓖麻根
- 六月青
- 藏菌陈
- 多刺绿绒蒿
- 酒酿
- 密脉鹅掌柴
- 还筒子
- 李子
- 烟锅草
- 冷饭果
- 牛尾参
- 斩妖剑
- 催乳藤
- 破头风
- 马鞭草
- 山蟹
- 野灯草
- 豪猪肉
- 黄唇鱼心
- 山胡椒叶
- 黄花夹竹桃叶
- 大葫芦
- 山漆树
- 金鱼藻
- 河豚目
- 八楞麻
- 狗狗秧
- 川楝子
- 宽卵叶山蚂蝗
- 杭州荠薴
- 龙舌箭
- 滇南马钱
- 野扁豆
- 三棱草
- 白花映山红
- 山海螺
- 罗锅底
- 血人参
- 篱天剑
- 线叶金鸡菊
- 小红人
- 长叶紫珠
- 毛药
- 重叶莲
- 芭蕉子
- 蚕豆茎
- 上石田螺
- 光叶巴豆
- 獐骨
- 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