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根
《中华本草》:刺梨根
拼音注音
Cì Lí Gēn
别名
茨藜子根、茨藜根
英文名
Root of Single Roxburgh Rose
出处
出自于《草木便方》。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缫丝花和单瓣缫丝花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osa roxburghii Tratt.2..Rosa roxburghii Tratt.f.normalis Rehd. Et Wils.采收和储藏:7-8月采。
原形态
1.缫丝花 灌木,高约1-2.5cm;树皮灰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常有成对皮刺。羽状复叶;小叶9-15,连叶柄长5-11cm;叶柄和叶轴疏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cm,宽0.5-1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两面无毛。花两性;花1-3朵生于短枝顶端;萼裂片5,通常宽卵形,两面有绒毛,密生针刺;花直径5-6cm;重瓣至半重瓣,外轮花瓣大,内轮较小,淡红色或粉红色,微芳香;雄蕊多数,着生在杯状萼筒边缘;心皮多数,花柱离生。果扁球形,直径3-4cm,绿色,外面密生针刺,宿存的萼裂片直立。花期5-7月,果期8-10月。2.本变型花为单瓣,粉红色,直径4-6c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2.生于海拔500-2500m的向阳山坡、沟谷、路旁及灌丛中。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西藏等地。2.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福建、湖北、广西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和根茎呈圆柱形,长 15-30-50cm,直径0.5-2cm或更粗。表面棕褐色,具细纵纹及侧根痕,少数有细须根残存。皮部薄,易剥离,皮脱落处表面呈棕红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木部呈浅红棕色与黄白色间杂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涩。[br]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外侧有落皮层,有的可见1-2列木栓形成层和数列栓内层细胞,其内散有单个或数个成束的纤维。无限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环,韧皮部纤维束排成断续的1-2层,木化或微木化,有的纤维鞘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散在,周围有木纤维,壁木化。射线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5-11-16列,有的细胞孔沟明显。年轮清晰可见。髓部细胞壁木化。[br]粉不特征:棕黄色。①韧皮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胞腔窄,直径20-25μm,具孔沟。②晶鞘纤维结晶长方形或多角形。③木纤维直径约18μm,胞腔狭窄。④导管多为网纹,直径50-80μm。⑤草酸钙结晶方形、短柱形或不规则形。
化学成分
根、茎均含鞣质。四川产的根皮含鞣质19.75%。又含维生素B2,4%;维生素P,2.8%。
性味
甘酸;平;无毒
归经
脾;胃;肝;肾经
功能主治
健胃消食,止痛,收涩,止血。主胃脘胀满疼痛,牙痛,喉痛,久咳,泻痢,遗精,带下,崩漏,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每次0.15g。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止痢,治牙痛,崩带。2.《分类草药性》:止泻。治喉痛,吐血,红崩,白带。3.《贵阳民间药草》:健胃止痛,消食去胀。治久咳,久痢。4.《四川中药志》:治痔疮,牙龈肿痛。并能发乳,止遗精。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刺梨根
拼音注音
Cì Lí Gēn
别名
茨藜子根(《天宝本草》),茨藜根(《贵阳民间药草》)。
出处
《草木便方》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根。7~8月采。
化学成分
根、茎均含鞣质。四川产的根皮含鞣质。又含维生素B-2.4%,维生素P-2.8%。
性味
甘酸,平。
①《草木便方》:"甘酸,涩。"
②《分类草药性》:"味苦。"
③《贵阳民间药草》:"酸涩,平,无毒。"
功能主治
健胃,消食,止泻,涩精。治胃痛,泄泻,痢疾,遗精,崩漏,带下,久咳。
①《草木便方》:"止痢,治牙痛,崩带。"
②《分类草药性》:"止泻。治喉痛,吐血,红崩,白带。"
③《贵阳民间药草》:"健胃止痛,消食去胀。治久咳,久痢。"
④《四川中药志》:"治痔疮,牙龈肿痛。并能发乳,止遗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两。
复方
①治慢性胃炎,胃痛:茨藜根,煎成浓液,每日当茶饮,连服一周。(《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胃气胀痛:茨藜根一两,红糖一两。水煎服。(《贵州民间方药集》)
③治脾虚白痢,消化不良:茨藜根一两五钱,何首乌一两五钱,头晕药一两。水煎,连服二剂。(《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赤白崩带:刺梨根半斤,金毛狗脊四两。泡酒,早晚各服一酒杯。(《重庆草药》)
⑤治久咳:茨藜根,加糖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华东木蓝
- 雪乌
- 野樱花
- 圆叶娃儿藤
- 苦参实
- 决明子
- 滴血根
- 猴接骨草
- 梅露
- 虾须草
- 万丈深
- 剪刀股
- 飞蛾藤
- 蒿雀
- 铺地黍
- 太平莓
- 地钱
- 凌霄花
- 桃树根、茎、树皮
- 白石脂
- 牛筋刺寄生
- 圆柏果
- 狼麻
- 黄颡鱼涎
- 苦竹茹
- 木锥花
- 菱叶
- 金刚藤头
- 假友水龙骨
- 海柳
- 密蒙花
- 桉油
- 浮萍
- 热痱草
- 黑鳞大耳蕨
- 高山瓦韦
- 粟芽
- 毛水苏
- 杨梅根
- 二色内风消
- 苦檀子
- 小马齿苋
- 昆明鸡血藤根
- 老鼠竻
- 落地小金钱
- 箬蒂
- 酸浆根
- 牛眼珠
- 钩藤根
- 红榔木
- 麻花
- 骨螺
- 五爪金龙花
- 葛藟果实
- 假茶辣
- 高粱泡
- 山菠萝根
- 土人参叶
- 六月寒
- 天牛
- 无花果根
- 蛇接骨
- 山稔根
- 四季素馨花
- 琴唇万带兰
- 刺葡萄根
- 鳕鱼
- 炮掌果
- 蓝花葱
- 大叶藜
- 鹧鸪
- 盾叶薯蓣
- 石风丹
- 马铃薯
- 金凤毛
- 山荆子
- 黄莲花
- 宜梧叶
- 高山扁枝石松
- 吊干麻
- 过坛龙
- 蛟龙木
- 滇山茶
- 水牛皮
- 肿柄菊叶
- 羚羊肉
- 茱苓草
- 蜀葵苗
- 杏花
- 夜花藤
- 鹅喉管
- 骨碎补
- 垂丝海棠
- 狗狗秧
- 赤石脂
- 人头七
- 半边藕
- 刺蓼
- 孩儿茶
-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