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鹅脚板
《中华本草》:黑鹅脚板
拼音注音
Hēi é Jiǎo Bǎn
别名
干小黑药
英文名
Herb of Erectspine Sanicle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直刺变豆菜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icula orthacantha S. Moore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50cm。根茎粗短,支根细而多。茎1-6,直立,上部分枝。基生叶叶柄长5-26cm,基部有阔膜质鞘;叶片心形或心状五角形,长2-7cm,宽3.5-7cm,掌状3全裂,中裂片楔状倒卵形,基部有短柄,侧裂片斜楔状倒卵形,通常2裂至中部或近基部,所有裂片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或沿脉处呈淡紫红色,先端2-3浅裂,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刺毛状齿;茎生叶略小,掌状3全裂。伞形花序具2-3分枝;总苞片3-5,钻形;伞辐3-8;小总苞片约5,线形或钻形;小伞形花序有花6-7;萼齿窄线形或刺毛状;花瓣白色、淡蓝色或紫红色,倒卵形;花柱长,向外反曲。双悬果卵形,长2.5-3mm,宽2-2.5mm,表面有短直的皮刺,有时皮刺基部连成薄层;分生果横剖面略呈圆形,油管不明显。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3200m的山涧林下、路旁、沟谷及溪边等处。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益肺止咳;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麻疹后热毒未尽;肺热咳喘;顿咳;劳嗽;耳热瘙痒;头痛;疮肿;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四川常用中草药》:治麻疹后热毒未尽,耳热瘙痒,跌打损伤。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黑鹅脚板
拼音注音
Hēi é Jiǎo Bǎn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直刺变豆菜的全草。春、夏采收,晒干。
原形态
直刺变豆菜,又名:直刺山芹菜。
多年生草本,无毛,高8~50厘米。根茎短,黑色。茎直立,1~6条,上部分枝。基生叶圆心形或心状五角形,长2~7厘米,宽3.5~10厘米,掌状3全裂,中裂片楔状倒卵形或菱状楔形,侧裂片斜楔状倒卵形,所有裂片先端2~3浅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短刺芒状齿;叶柄长5~26厘米;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柄较短;花序下的叶仅作3深裂。伞形花序,具2~3分枝,顶生;总苞片3~5,狭长椭圆形或狭披针形;伞幅3~8;小总苞片约5枚,线状披针形;花梗6~7;花白色、淡蓝色或淡紫红色;雌花1朵居中央,无花梗,萼片5,花时椭圆状披针形,果时芒刺状,花瓣5,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雄花数朵,在雌花周围,有花梗。双悬果,椭圆形,长2.5~3毫米,棱明显;皮刺短而直,先端无钩,有时基部连成薄膜。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溪边。我国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均有分布。
性味
《四川常用中草药》:"苦,温。"
功能主治
《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治麻疹后热毒未尽,耳热瘙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杜茎山
- 鱼鳔
- 独龙
- 米饭花
- 山鸡蛋
- 鲛鱼皮
- 地肤子
- 蛇不见
- 药用狗牙花
- 石楠
- 三叶枫
- 秧鸡
- 赛北紫堇
- 白桦皮
- 橘
- 凤尾蕉叶
- 西藏角蒿
- 苦竹根
- 红半边莲
- 法半夏
- 湖北贝母
- 串铃草
- 还魂草
- 鸐雉
- 日照飘拂草
- 狐肝
- 了哥王
- 绵萆薢
- 水葫芦苗
- 显脉罗伞
- 马蹄细辛
- 乌桕叶
- 绣球花
- 鸱头
- 紫铜矿
- 大夜关门
- 米露
- 剪草
- 山柰
- 苦壶卢
- 猕猴骨
- 瑞香狼毒
- 鱵鱼
- 肉豆蔻
- 甘肃土当归
- 光叶密花豆
- 黄桷浆
- 枳椇叶
- 土马骔
- 蒟蒻薯叶
- 黄牛毛藓
- 糯米条
- 梨皮
- 羊胡髭草
- 岗松根
- 水杨梅
- 垂果大蒜芥
- 贵州追风散
- 金珠柳
- 白头翁花
- 钝齿青荚叶
- 山姜花
- 猫头
- 金钟花
- 藏红花
- 滇羌活
- 灰贯众
- 朱砂
- 榧枝叶
- 铧尖草
- 黄唇鱼肝
- 獐牙菜
- 蓝花棘豆
- 天葵子
- 岩人参
- 桦革裥菌
- 硫化铅
- 龙眼花
- 旋复花
- 金腰带
- 对节叶根
- 老鸦柿
- 黄鼠肉
- 野茉莉
- 翠蓝草
- 单体蕊黄芪
- 鸡蛋壳
- 熊掌
- 麻滓
- 茨菇草
- 小对叶草
- 金果榄
- 崇澍蕨
- 鼋肉
- 杉松
- 牡丹三七
- 雀梅藤
- 紫金血藤
- 马鞭石斛
- 番石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