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鹅脚板
《中华本草》:黑鹅脚板
拼音注音
Hēi é Jiǎo Bǎn
别名
干小黑药
英文名
Herb of Erectspine Sanicle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直刺变豆菜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icula orthacantha S. Moore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50cm。根茎粗短,支根细而多。茎1-6,直立,上部分枝。基生叶叶柄长5-26cm,基部有阔膜质鞘;叶片心形或心状五角形,长2-7cm,宽3.5-7cm,掌状3全裂,中裂片楔状倒卵形,基部有短柄,侧裂片斜楔状倒卵形,通常2裂至中部或近基部,所有裂片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或沿脉处呈淡紫红色,先端2-3浅裂,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刺毛状齿;茎生叶略小,掌状3全裂。伞形花序具2-3分枝;总苞片3-5,钻形;伞辐3-8;小总苞片约5,线形或钻形;小伞形花序有花6-7;萼齿窄线形或刺毛状;花瓣白色、淡蓝色或紫红色,倒卵形;花柱长,向外反曲。双悬果卵形,长2.5-3mm,宽2-2.5mm,表面有短直的皮刺,有时皮刺基部连成薄层;分生果横剖面略呈圆形,油管不明显。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3200m的山涧林下、路旁、沟谷及溪边等处。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益肺止咳;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麻疹后热毒未尽;肺热咳喘;顿咳;劳嗽;耳热瘙痒;头痛;疮肿;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四川常用中草药》:治麻疹后热毒未尽,耳热瘙痒,跌打损伤。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黑鹅脚板
拼音注音
Hēi é Jiǎo Bǎn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直刺变豆菜的全草。春、夏采收,晒干。
原形态
直刺变豆菜,又名:直刺山芹菜。
多年生草本,无毛,高8~50厘米。根茎短,黑色。茎直立,1~6条,上部分枝。基生叶圆心形或心状五角形,长2~7厘米,宽3.5~10厘米,掌状3全裂,中裂片楔状倒卵形或菱状楔形,侧裂片斜楔状倒卵形,所有裂片先端2~3浅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短刺芒状齿;叶柄长5~26厘米;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柄较短;花序下的叶仅作3深裂。伞形花序,具2~3分枝,顶生;总苞片3~5,狭长椭圆形或狭披针形;伞幅3~8;小总苞片约5枚,线状披针形;花梗6~7;花白色、淡蓝色或淡紫红色;雌花1朵居中央,无花梗,萼片5,花时椭圆状披针形,果时芒刺状,花瓣5,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雄花数朵,在雌花周围,有花梗。双悬果,椭圆形,长2.5~3毫米,棱明显;皮刺短而直,先端无钩,有时基部连成薄膜。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溪边。我国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均有分布。
性味
《四川常用中草药》:"苦,温。"
功能主治
《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治麻疹后热毒未尽,耳热瘙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鹿胎
- 黑红菇
- 草胡椒
- 野山芝麻
- 茸毛木蓝
- 鸡爪槭
- 蛤蟆草
- 贯众
- 小接骨丹
- 甘蔗
- 网脉山龙眼
- 鸡蛋七叶
- 肿足蕨
- 飞蛾树
- 牛屎树
- 矮脚苦蒿
- 苏木蓝
- 鸡娃草
- 三白草
- 疳积草
- 糖茶藨
- 无患子中仁
- 甘蔗滓
- 鸡蛋花
- 大发汗
- 青香藤
- 谷木
- 倒提壶
- 瓜蒌子
- 菰米
- 青葙子
- 甘蓝
- 结香花
- 剑花
- 牛心果
- 大夜关门根
- 荆芥叶莸
- 金银花
- 短冠草
- 桉叶
- 橘叶巴戟
- 翻背白草
- 白花鹅掌柴
- 鬼箭锦鸡儿
- 疳积药
- 蛇见怕
- 鯆鱼
- 黄花母
- 骆驼蹄草
- 麻叶
- 柳根
- 龙葵根
- 垂花香薷
- 金盏菊花
- 急性子
- 甘蕉根
- 厚皮香花
- 地盘松球
- 节节草
- 三朵云
- 树葫芦
- 金猫头
- 芥蓝
- 菰
- 云南重楼
- 索骨丹
- 羊肺
- 鸡冠菜
- 花荵
- 僵蚕
- 山苍子叶
- 粘毛鼠尾草果
- 尖尾风
- 狼油
- 树腰子
- 萆薢
- 小叶双眼龙
- 风气草
- 通草
- 三叶鬼针草
- 鸡爪七
- 金光菊
- 鸡嗉子
- 功劳根
- 扁藤
- 大头茶
- 山葛薯
- 鼠标蛇
- 鸡冠苗
- 漆大姑根
- 都拉鸢尾
- 返顾马先蒿
- 石鮅鱼
- 麂子草
- 蒟蒻薯叶
- 鸡血藤
- 鸡根
- 关公须
- 鸡掌七
- 雉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