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
《中华本草》:黑芝
拼音注音
Hēi Zhī
别名
玄芝、黑云芝、假灵芝
出处
本品以“黑芝”之名始载于《本经》。《别录》云:“黑芝生常山。”而《新修本草》对五芝产地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因此,单从产地不足以为考证依据。叉按《采芝图》云:“黑云芝生山谷之阴,黑盖赤理,黑茎。”据考证此种黑芝可能是多孔菌科假芝属种类,尤以假芝最为相似,且此种植物在现代医药文献中亦有药用记载。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皱盖乌芝和乌芝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auroderma ruda(Berk.)Pat.;Amauroderma rugosum(Bl.et Nees)Bres.[Polyporus rugosus Bl.et Nees]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去掉泥沙,晒干,备用。
原形态
1.皱盖乌芝 子实体一年生,有柄。菌盖圆形至近圆形,有时不规则形,宽3-10(-13)cm;盖面具不明显的皮壳,淡褐色、黑褐色至黑色,被微绒毛,具辐射状皱纹;边缘整齐或波状。管口面白色,伤时变红色或紫红色,后变为黑色;管口角形,每1mm间4-6个;菌管单层,短,色暗。菌柄中生、偏生至近侧生,常扭曲,灰褐色至近黑色,(3.5-8)cm×(0.5-1)cm。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红紫色,后变为黑色。菌丝系统为三体型,生殖菌丝无色,有锁状联合。孢子广椭圆形至近球形,双层壁,外壁光滑无色,内壁微粗糙至有小疣,淡褐色,(8-10)μm×(6-7)μm。2.乌芝 菌盖肾形,具侧生柄,有时圆形而具中生柄。硬木栓质,扁半球形,有微细绒毛或光滑,暗青褐色或深棕灰色至暗灰色或灰黑色,具有同心环带及不显着的辐射状皱纹,宽2-15cm,厚5-10mm;边缘锐或平截,波浪状。菌肉淡色,厚1.5-6mm。菌管长2-6mm,色较菌肉深,管口近白色,受伤后立即变为血红色,圆形,平均每毫米间6个。柄圆柱形,往往弯曲,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或光滑,长5-40cm,粗2-14mm,有假根,有时分叉。孢子近球形,淡黄色,(8.5-11)μm×(8-9)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林中地上或地下埋木上。2.生于地上,附着于土中的腐木上。资源分布:1.分布于福建、广东、云南等地。2.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1)皱盖乌芝 菌盖肾形或类圆形,直径3-10cm,厚5-7m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细微绒毛,并有放射状深皱纹和不明显的环纹,边缘锐,波状,多瓣裂。管口面类白色或黑褐色。纵剖面可见菌管单层。菌柄偏生,圆柱形,弯曲,长4-12cm,直径3-10mm,下部有假根,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木栓质。气微,味淡。[br](2)乌芝 菌盖直径2-15cm,厚5-10mm,表面青褐色、深棕灰色或灰黑色,具细微绒毛或光滑,有同心环纹及不明显的放射状皱纹。管口面暗褐色。菌柄光滑,有假根。硬木栓质。气微,味淡。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益肾;利尿;消积。主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瓶蕨
- 大飞扬草
- 薄柱草
- 伞花绢毛菊
- 鲸蜡
- 红果参
- 牡狗阴茎
- 小草
- 海康钩粉草
- 密纹薄芝
- 菱叶
- 三叶金锦香
- 两面针
- 鸡血藤
- 黑大豆皮
- 堵喇
- 安息香
- 见风消
- 鞭叶耳蕨
- 两面青
- 马草
- 碧桃干
- 小白撑
- 长梗千里光
- 蚌粉
- 马鞍藤
- 香桂皮
- 棕榈子
- 莪术
- 鱼肠草
- 蝈蝈
- 珠芽半支
- 绿包藤
- 皂角刺
- 逼血雷
- 浮尸草
- 大石枣
- 地灵根
- 龙船花根
- 莎木面
- 野木鱼
- 黑壳楠
- 牛舌草
- 落葵花
- 白花丹
- 鳖甲
- 龙利叶
- 卵叶蜘蛛抱蛋
- 金老梅根
- 中南星
- 多裂委陵菜
- 三角泡
- 片姜黄
- 竹鼠子牙
- 江珧柱
- 炮仗筒
- 青棉花藤根
- 小果蕗蕨
- 剑麻
- 百脉根
- 木耳
- 滇海水仙花
- 锥连栎
- 花红叶
- 苎麻根
- 山羊血
- 水前草
- 食茱萸
- 茴香
- 胡桃根
- 八角枫根
- 灵芝
- 篦子草
- 广金钱草
- 田螺
- 蛇葡萄
- 海带根
- 迎山红
- 榼藤子
- 棒棒木
- 狗肉
- 海金沙
- 蜀葵花
- 刺瓜米草
- 辫子草根
- 苦茄
- 野茄树
- 水葫芦根
- 鲤鱼肠
- 镰羽贯众
- 苦蒿
- 结血蒿
- 石凤丹
- 连钱草
- 骆驼蓬子
- 赛番红花
- 路路通
- 辣根菜
- 咖啡
- 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