鸊鷉
《中华本草》:鸊鷉
拼音注音
Bì Tī
别名
鷉、须赢、刁鸭、油鸭、水彾仃、水葫芦、水鷉、水攒、水子钻、王八鸭子、小乌鸭
英文名
Grebe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diceps ruficollis(Pallas)[Colymbuc ruficollis Pallas]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取肉,鲜用或烘干。
原形态
鸊鷉,小型鸭类,体长约26cm。嘴窄而尖,黑色,尖白,嘴裂附近黄绿色。虹膜黄色。上体大多黑褐色,颈侧红栗色。下体白灰相杂,偶有褐色。脚近尾端,石板灰色,趾端具阔爪,趾侧具瓣状蹼膜。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沼或泽地。善潜水,常在双结队游于水面,营浮巢于芦苇丛中。捕食水栖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以东北及东部沿海一带较多。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缩尿固脱。主遗尿;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
内服:煮、炙,适量;或烧焦研末,每次15g,每日2次。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鸊鷉
拼音注音
Bì Tī
别名
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或全体。
原形态
体长约26厘米,形似鸭而小。嘴窄而尖,黑色,尖端白色,嘴裂附近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颏、上喉黑褐色;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初级飞羽尖端灰黑色,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尾羽甚短,棕、褐,白等色相掺杂;前胸、胁、肛周灰褐色。前胸羽毛尖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略沾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脚近尾端,石板灰色,趾端具阔爪,趾侧具瓣状蹼膜。
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沼。善潜水,常成对或结群游于水面,营浮巢于芦苇丛中。食蛙类、小鱼、虾、水生甲虫等。
生境分布
分布亚洲东部的湖沼或泽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都有。
性味
①《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寒。"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功能主治
补虚羸。
①孟诜:"补虚。"
②《饮膳正要》:"补中益气。宜炙食之。"
③《医林纂要》:"可去肺肾之邪。"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中开胃。"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铁丝灵仙
- 青果
- 蚌泪
- 苞叶木
- 五加叶
- 尖药花
- 青蟹
- 罗汉松根皮
- 鼻血雷
- 刷把草
- 青粱米
- 铁色箭
- 麒麟吐珠
- 逼血雷
- 苦楝菌
- 铁杆地柏枝
- 空心木
- 青蛙胆
- 铁罗汉
- 青头菌
- 空青
- 芸香
- 鞭叶铁线蕨
- 青麸杨根
- 猴头菌
- 赤地榆
- 青木香
- 青桐翠木
- 下田菊
- 蛇果黄堇
- 绒毛桢楠
- 待宵草
- 焦栀子
- 铁锈
- 河豚子
- 蚺蛇膏
- 沙七
- 竹节七
- 鹅观草
- 白背三七茎叶
- 粉防己
- 豆腐
- 龙头草
- 星蕨
- 丝瓜络
- 猫儿屎
- 野京豆
- 玉芙蓉
- 沙漏芦
- 酸浆
- 绿萼梅
- 铜钱菌
- 大叶蛇泡簕
- 笔管榕
- 香果树
- 漏斗瓶蕨
- 空柄假牛肝
- 獭皮毛
- 蝙蝠藤
- 鲥鱼
- 丝瓜花
- 小叶买麻藤
- 落花生
- 飞天蜈蚣
- 红花月见草
- 接骨草
- 百解马兜铃
- 鲥鱼鳞
- 蝙蝠草
- 庵 (艹闾)子
- 臭藿香
- 蓼大青叶
- 树头菜
- 松油
- 楤木叶
- 松萝
- 石柑子
- 翠雀花
- 柿子
- 石上藕
- 石脑油
- 半边风
- 石松子
- 胡桃仁
- 束花石斛
- 树刁
- 石菖蒲花
- 珍珠风子
- 石胆草
- 树腰子
- 石斛
- 石栗叶
- 野粟
- 鹰嘴爪
- 侧耳
- 柿木皮
- 石蝉草
- 石蛇
- 石防风
- 福寿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