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叶
《中华本草》:栀子叶
拼音注音
Zhī Zi Yè
别名
黄枝叶
英文名
leaf of Capa Jasmine
出处
出自《本草求原》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山栀 常绿灌木,高1-2m。小枝绿色,幼时被毛,后近无毛。单叶对生,衡三叶轮生,叶柄短;托叶两片,生于叶柄内侧;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cm,宽2-7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侧脉羽状。花大,极芳香,顶生或腋生,具短梗;萼绿色,长2-3cm,裂片5-7,线状披针形,通常比萼简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基部合生成简,上部6-7裂,旋转排列,先端圆;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纵裂,2室;雌官司1,子房下位,1室。果实深黄色,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cm,有5-9条翅状纵棱,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种子多数,鲜黄色,扁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化学成分
叶、叶柄含栀子甙(Gardenoside)、去羟栀子甙(Geniposide)。
性味
苦涩;寒
归经
肺;肝;肾经
功能主治
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主跌打损伤;疔毒;痔疮;下疳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消肿,理跌打伤。2.《本草求原》:洗疳痔疔,散毒疮;同鸡煮,则祛风。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栀子叶
拼音注音
Zhī Zi Yè
别名
黄枝叶(《生草药性备要》)。
出处
《本草求原》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栀子"条。
化学成分
叶、叶柄含栀子甙、去羟栀子甙。
性味
苦涩,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劫,性平。"
②《本草求原》:"涩,寒。"
③《岭南采药录》:"味涩苦,性寒。"
功能主治
①《生草药性备要》:"消肿,理跌打伤。"
②《本草求原》:"洗疳痔疔,散毒疮;同鸡煮,则祛风。"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鳝鱼骨
- 山玉兰
- 独叶岩珠
- 嫁(虫戚)
- 刷把草
- 萹蓄
- 郁李根
- 毛木树
- 树救主
- 水梨藤
- 麻油
- 红车轴草
- 藏鮡肉
- 蒙莸
- 矩形叶鼠刺
- 红毛对筋草
- 酸枣仁
- 七叶莲
- 紫玉簪根
- 山杨柳
- 黄缅桂果
- 剑麻
- 鱵鱼
- 乌奴龙胆
- 大人血七
- 金金棒
- 五色梅叶
- 鄂西粗筒苣苔
- 龙鳞草
- 金剪刀
- 滴水珠
- 海雹菜
- 萆薢
- 綟木
- 山稔根
- 马交儿
- 巴掌草
- 狨
- 黄芦木
- 平地木
- 马刀
- 猪毛参
- 玉簪
- 黄栌枝叶
- 密花角蒿
- 羊肌藤
- 喉痧药
- (鱼彭)鱼鳃
- 白花杆
- 菰米
- 冰
- 腐沫
- 野粟
- 古柯
- 菟丝
- 鲤鱼
- 玉米
- 莺
- 獭骨
- 谷木
- 羽萼
- 桤木
- 苜蓿
- 谷芽
- 大叶花椒茎叶
- 毛桤
- 猫花
- 虎膏
- 紫菀
- 藕粉
- 椿叶
- 四川澄茄子
- 椿皮
- 瓦松
- 雉脑
- 黄山五叶参
- 岩枇杷
- 屎咕咕
- 栀子叶
- 长叶山竹子
- 偏叶白齿藓
- 长叶珊瑚果
- 针叶火绒草
- 角翅卫矛根
- 二歧根莲花根
- 二裂叶委陵菜
- 紫硇砂
- 东北羊角芹
- 浙江过路黄
- 万丈深茎叶
- 阿尔泰扭藿香
- 油柑叶
- 人乳汁
- 四方蒿
- 无花果
- 核桃楸
- 黑石耳
- 罗平蓟
- 鹅掌楸
- 牛肝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