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壶
《中华本草》:藤壶
拼音注音
Ténɡ Hú
别名
石疥;大石疥
来源
药材基源:为藤壶科动物白脊藤壶的肉或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lanus albicostatus Pilsbry采收和储藏:全年抱歉可采,取肉,鲜用。或取壳洗净,除去杂质即可。
原形态
白脊藤壶,壳圆锥形,密集生长的个体呈圆筒形,峰吻闪电战直径约20mm,高12-14mm,壳口稍展开,略呈五边形,壳析表面具有粗细不等的许多白色纵肋,肋间凹处深暗紫色或灰褐色,但有些个体横糊不清,尤其上部壳表全呈灰白色。年幼个体,肋多不明显,壳口缘成锯齿状,幅部稍宽,顶缘斜,表面具平行横纹。板较宽阔,表面有显着的生长线,在中央部稍低陷,有紫色纵带,内面有放射状断续脊突;关节脊生而宽,其长度约为背缘一半,末端平截;闭壳肌脊突出而短。闭壳肌窝深而稍长。背板三角形,峰板缘短而略弯,侧压肌脊发达,约7条左右。口器上唇各侧具有3齿,大颚有3齿,头有2小齿。蔓足约6对,第3蔓足有锯齿状刚毛,交接器长于第6蔓足,基部有小的背突。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营固着生活,群栖于岩石相潮间带中潮区的上部,常形成白色的“藤壶带”,尤以内湾盐度较低,水质澄清处分布较多。资源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药理作用
100%藤壶水煎液20ml/kg腹腔注射,显着提高小鼠负压耐缺氧能力。100%藤壶水煎醇溶液作用不显着。
性味
味咸;性凉
功能主治
制酸止痛;解毒疗疮。主胃痛吞酸;水火烫伤;小儿头疖;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壳煎汤,30-60g。外用:肉适量,捣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甜杏仁
- 三方草
- 梧桐
- 倒生莲
- 米麦麨
- 倒根蓼
- 白降丹
- 全缘凤尾蕨
- 土丁桂
- 千脚虫
- 震天雷
- 薯良
- 棉子油
- 牛嗓管树
- 苏黄耆
- 球花党参
- 黄栌枝叶
- 山羊肝
- 鸬鹚(鸬鹚)
- 石南叶
- 慈竹箨
- 海鹞鱼
- 蛇葡萄根
- 地榆
- 地红子根
- 西藏凤仙花
- 火焰草
- 千叶独活
- 南方红豆杉
- 春花木
- 金鸡脚
- 大巢菜
- 何首乌叶
- 三消草
- 白屈菜根
- 莳萝苗
- 千金藤
- 松蕈
- 矮茎朱砂根
- 土蜂
- 楸树
- 天萝水
- 山五味子
- 鼋甲
- 天山雪莲花
- 红升麻根
- 酪
- 鲨鱼油
- 功劳根
- 罗汉松
- 野兔毛
- 山鸢尾花
- 松节油
- 吊灯花叶
- 苦甘草
- 水老虎
- 杉塔
- 水火麻
- 柏勒儿茶
- 昆明堵喇
- 长毛风毛菊
- 五指毛桃果
- 刺莓果
- 白花夏枯草
- 七星鱼
- 猕猴桃
- 甘露子
- 豌豆七
- 蜀葵
- 狗尾巴参
- 厚叶素馨
- 家白蚁
- 老虎俐
- 竹鼠肉
- 单花鸢尾
- 光叶石楠
- 小金牛草
- 高原点地梅
- 金锦香
- 毛荚决明
- 牙痈草
- 大唇马先蒿
- 柠条根
- 藤麻
- 莲生桂子草根
- 野柿花
- 红椋子
- 感应草
- 木通
- 硬叶吊兰
- 天胡荽
- 黄瓦韦
- 杉木
- 黄蜀葵
- 狗响铃
- 山香
- 毛枝卷柏
- 凤尾七
- 水蓑衣
- 虎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