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毛草
《*辞典》:猪毛草
拼音注音
Zhū Máo Cǎo
别名
善鸡尾草、小凤尾草(《贵州民间药物》)。
出处
《峨嵋药植》
来源
为凤尾蕨科植物狭叶凤尾蕨的根或茎叶。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短。叶柄丛生,细瘦有棱,长3~6厘米,稻秆色至褐棕色。叶二型,不生孢子的叶柄较短,叶广三角形,长7~15厘米,宽6~9厘米,2回羽状分裂,顶片由小羽片3枚组成,侧羽片2~3对,基部羽片有短柄,2~3回分叉,中部羽片1回分叉或不分叉,上部羽片常不分叉,裂片线形,长4~6厘米,宽1~2毫米,边缘除先端有锐锯齿外,均全缘,纸质,光滑无毛,叶轴赤色;着生孢子囊的叶柄较长,亦2回羽状分裂。孢子囊群看生于叶缘,连续不中断,但不及裂片之先端。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石隙中。分布贵州、四川、广西、湖北、陕西及甘肃南部。
性味
性凉,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散毒。治犬咬伤、汤火伤、刀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
忌内服。
复方
①治狂犬咬伤:割鸡尾草根茎,加酒捶绒外包;另用善鸡尾草、化稿树皮、杨梅树皮,干者各二钱。煎水日洗三次。
②治汤火烫伤:善鸡尾叶,焙干为末,茶抽调,以鸭毛蘸涂患处。
③治刀伤:善鸡尾嫩叶、酸迷迷、糯米菜,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性味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公母草
- 狗尾花
- 粟芽
- 肥猪草
- 雀卵
- 柞木根
- 沙前胡
- 花鱼
- 鼠李
- 肉根还阳参
- 还魂草
- 水狼萁
- 东方荚果蕨
- 红叶树
- 佛手露
- 藿香根
- 鲦鱼
- 沙苑子
- 功劳根
- 勾儿茶
- 木蝴蝶
- 花蚁虫
- 石碱
- 猪心
- 大果卫矛
- 椆树桑寄生
- 雀头血
- 白鲜皮
- 藿香露
- 鷃
- 猪胆
- 石斛
- 海星
- 猪獠参
- 槐枝
- 石蕨
- 红瑞木果
- 秧青
- 猪苓
- 莳萝子
- 海带
- 海红豆
- 黄土
- 黄柏
- 华山参
- 玉米黑霉
- 水凤仙
- 黄心果
- 石首鱼鲞
- 药王茶
- 益母草花
- 红厚壳
- 河乌
- 海杧果
- 黄梢蛇
- 黄栎
- 腰骨藤
- 泽兰
- 石寄生
- 海红
- 水松皮
- 黄杨叶
- 化香树叶
- 湿鼠曲草
- 水獭肝
- 蛤蚧
- 水杨梅根
- 水苦荬根
- 蔊菜
- 浙地黄
- 石蛇
- 沙糖根
- 厚朴子
- 红牛毛刺
- 石凤丹
- 浙雁皮
- 石头菜
- 桦叶荚蒾
- 红子仔
- 响叶杨
- 荔枝草
- 沙红柳
- 樟木
- 回阳生
- 羊角参
- 樟树皮
- 深山酢浆草
- 石珠
- 厚叶沿阶草
- 回回蒜
- 羽叶山蚂蝗
- 黄栌枝叶
- 缩砂蜜
- 羊肚菌
- 厚叶牛耳草
- 水藁本
- 粗榧子
- 石帆
- 石枫药
- 胭脂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