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
《*辞典》:黄土
拼音注音
Huánɡ Tǔ
别名
好土(《本草拾遗》),好黄土(《东医宝鉴》)。
出处
《本草经集注》
原形态
一般呈灰黄色。富含钙盐及钙质结核,疏松,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柱状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浸润后易崩解,并发生沉陷。
生境分布
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我国西北和华北等地广泛分布。
性味
①《本草拾遗》:"甘,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温平,无毒。"
归经
①《要药分剂》:"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
和中解毒。治中暑吐泻,痢疾,痈疽肿毒,跌扑损伤。
①李当之《药录》:"治一切痈疽发背及患急黄热甚。"
②《本草拾遗》:"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结痛,下血。取入地干土以水煮三、五沸。绞去滓。适稀稠及暖服一、二升。又解诸药毒。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并解之。"
③《医林纂要》:"和阴阳,解百毒。治瘴暑霍乱,中暍暴死,解一切鱼肉菜果菌蕈药草丹石之毒及虫蜞入腹中者。去瘀血,续绝伤。"
④《本草再新》:"开胃健脾,消食利湿,补中益气。"
⑤《本草求原》:"主筋脉拘纵。治虫入腹,攻痒黄瘦,小儿吃土,惊风身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两。外用:调敷或炒热布裹温熨,或开水冲化澄清洗涤。
复方
①治小儿惊风,遍身都乌者,急推向下:黄土一碗,捣末,入久醋一盅,炒热包定熨之,引下至足,刺破。(《小儿秘诀》)
②治小儿吃土:干黄土一块,研末,浓煎黄连汤调下。(《救急方》)
③治初起-切痈疽大毒;黄泥一大块(煨熟),连须葱一大把,蜂蜜一盅,雄黄三分。共杵烂作一饼,乘热敷毒上,如干了再敷。(《疡医大全》)
④治内痔肿痛:朝阳黄土、黄连末、皮硝各一两。用猪胆汁同研如泥,每日旋丸枣大,纳入肛门,过一夜,随大便去之。内服乌梅、黄连二昧丸药。(《孙天仁集效方》)
⑤治从高坠下及为木石所迮,或因落马,凡伤损瘀血凝积,气绝欲死,无不治之:净土五升蒸令溜,分半,以故布数重裹之,以熨病上,勿令太热,恐破肉,冷则易之,取痛止即已。(《千金方》)
⑥治牛马肉毒及肝毒:好土三升,水煮清,一升服。(《肘后方》)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黄土,入药治泻痢冷热赤白,腹中热毒绞结痛者,取其味甘而气和,能安和脾胃,止下血及解百毒也。"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花杜鹃
- 黄柏
- 黄梢蛇
- 红龙
- 山兵豆
- 蔊菜
- 三花枪刀药
- 四叶萝芙木
- 四川木蓝
- 四方拳草
- 四脚蛇
- 黄栎
- 宿苞豆
- 黄牛茶
- 胡葱子
- 山脚麻
- 山臭草
- 双花鞘花
- 四叶葎
- 红葵
- 黄杨叶
- 胡枝子根
- 山慈菇
- 三叶青
- 三羽叉蕨
- 三花枪刀药根
- 虎头蕉
- 四照花果
- 山枝根
- 花皮胶藤
- 虎杖叶
- 丝瓜
- 蝴蝶暗消
- 红花菜
- 黄杨木叶
- 荷叶金钱
- 山橙
- 虎石头
- 黄牛毛藓
- 山杨柳
- 荭草花
- 虎耳草
- 山羊血
- 褐带环口螺
- 升药
- 升麻
- 山刺梨
- 山大颜
- 山岗稔
- 山慈姑
- 三尖杉
- 山毛藓
- 山芹
- 还阳草
- 四块瓦
- 四指马鲅
- 实葫芦根
- 山杜仲
- 山牵牛
- 山竹子
- 山绿茶
- 丝茅七
- 伞杨
- 鹤草芽
- 黄堇
- 琥珀
- 山柑算盘子
- 山白果
- 山百足
- 红花酢浆草
- 胡桃壳
- 山百部
- 黄山药
- 胡桐泪
- 荷梗
- 虎掌草
- 虎膏
- 伞梗虎耳草
- 豪猪千
- 四棱筋骨草
- 黄桷根
- 胡子七
- 胡荽
- 山刺柏
- 山枇杷根
- 山沉香
- 虎爪
- 蛤仔
- 红钉耙藤
- 黄桷皮
- 山核桃
- 山楂木
- 红血藤
- 山尖菜
- 三叶铜钱草
- 山白果根
- 丝点地梅
- 铧头草
- 红茴香根
- 红麸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