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梢蛇
《中华本草》:黄梢蛇
拼音注音
Huánɡ Shāo Shé
别名
黄肚龙、过树龙、过树榕、上竹龙、灰背蛇
英文名
Indo-Chinese rat snake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灰鼠蛇除去内脏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yas korros(Schlegel)采收和储藏:清明至秋了捕捉,以冬季入穴冬眠前捕捉者质佳。捕后除去内脏,擦净血迹,鲜用或烘干。
原形态
灰鼠蛇,体细长,全长可达2m。头及体背灰黑色、灰棕色或灰褐色何等后部及尾部背鳞鳞缘黑褐色,互相交织成细网纹唇缘及腹部淡黄色,颊鳞2-3;眶前鳞1(2),有1眶前下鳞,眶后鳞2(3);颞鳞2(1-3)+2(1-4),上唇鳞3-2-3(4-2-3)式。背鳞平滑,15-15(13)-11行;腹鳞156-184;肛鳞2分,尾下鳞109-154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海拔212-1600m的平原、丘陵及山区,常见于水稻田边、河边、路旁及杂草乱石处,以蛙、鸟、鼠等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
灰鼠蛇肉含蛋白、脂肪、多种氨基酸。蜕皮含骨胶原(callagen)。脑含促卵泡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灰鼠蛇还含有具有降压作用的甲状腺提取物。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舒筋活络。主风湿痹证;腰腿酸痛;肢体麻木,半身炒遂;小儿麻痹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饮。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梢蛇
拼音注音
Huánɡ Shāo Shé
别名
灰鼠蛇、过树蛇、上竹龙、黄肚蛇、索蛇、过树榕
来源
有鳞目游蛇科灰鼠蛇Ptyas korros (Schlegel),以除去内脏的全体入药。
生境分布
广西。
功能主治
治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
与眼镜蛇、金环蛇同浸制“三蛇酒”,每日服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黄梢蛇
拼音注音
Huánɡ Shāo Shé
别名
过树龙,上竹龙、黄肚龙、索蛇
出处
《广西中药志》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灰鼠蛇除去内脏的全体。于9~10月间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拭净,鲜用或烘干用。
原形态
全长120~160厘米。眼大,瞳孔圆形。颊鳞3片,少数2或4片;上唇鳞8片,偶为7或10片,第4、5片入眼。眼前鳞2片,眼后鳞2~3片。前颞鳞2片,个别的1片;后颞鳞2片,体鳞光滑,或在体后中央有少数几行起棱,颈部鳞列为15行,亦有个别为14、16、17或19行者,体中部为13行,少数14~15行。肛前鳞11行,腹鳞160~169片,尾下鳞103~126对。体背面暗灰色,各鳞片边缘暗褐色,中间蓝褐色。自体的前部起,由各鳞中间的蓝褐色前后相连而成蓝褐色纵走线。腹鳞淡黄色,各鳞二侧蓝灰色,至尾部而呈暗褐色。
栖于平原及山区丘陵地带,常营树上生活。以鸟类、蛙类、鼠类、蜥蜴等动物为食。无毒,但常轻易咬人。
生境分布
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
治风湿关节痛,麻痹,瘫痪。
用法用量
内服:与吹风蛇、金环蛇同浸制三蛇酒。适量饮。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一箭球
- 芦荟花
- 猪大肠
- 人中白
- 醉针茅
- 马蓼
- 鸡掌七
- 乳花
- 烟油
- 通肠香
- 蟾蜍胆
- 鹿髓
- 红花鹅掌柴
- 鲚鱼
- 麋脂
- 卜芥
- 马牙贯众
- 山牡丹
- 蓖麻
- 钻天杨
- 安徽刺黄柏
- 龙胆
- 五倍子苗
- 鹿藿根
- 鸡嗉子花
- 毛蕊老鹳草
- 桑椹酒
- 红花龙胆
- 香花菜
- 小黄泡
- 猴骨
- 灯笼泡
- 羊血
- 川木通
- 驱虫斑鸠菊
- 龙角草
- 马铃薯
- 铅粉
- 费菜
- 紫玉盘
- 籼米
- 药用倒提壶
- 绿萼水珠草
- 钓鱼竿
- 鸡娃草
- 光明盐
- 秘鲁香胶
- 小黄断肠草
- 鸽肉
- 文蛤
- 红瑞木果
- 黑头草
- 黄疸树
- 落霜红根
- 马边绣球
- 过山龙
- 九子不离母
- 大头狗
- 安胎药
- 大高良姜
- 豆腐渣
- 尖头蚱蜢
- 石松子
- 鹿角霜
- 广防风
- 臭梧桐
- 紫弹树
- 硼砂
- 须叶藤叶
- 鹿角芦荟
- 望月砂
- 香叶根
- 紫萁贯众
- 滇鸡骨常山
- 软骨过山龙
- 马齿苋
- 颠茄草
- 竹叶榕
- 贯叶连翘
- 香胶木根皮
- 丰花草
- 毛黄堇
- 苦豆子
- 毒芹
- 刺通草
- 麻羊藤
- 短萼蜂斗草
- 龙舌草
- 蚺蛇肉
- 麻黄根
- 粉藜
- 翁波
- 紫背天葵草根
- 五指毛桃果
- 番泻叶
- 马骨
- 茯神
- 直立百部
- 苦蘵根
- 枇杷叶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