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枫药
《中华本草》:石枫药
拼音注音
Shí Fēnɡ Yào
别名
虾于草、红虾于草、箭头草、铁青草、札郎草、黄瓜米草、杉刺疙、硬杆白花、蛇舌草、鸡口舌、石耳风、石耳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otis tenelliflora Bl. [Oldenian-dia tenelliflora (B1.) O.Kuntze]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纤花耳草 一年生纤弱、披散草本,高15-40cm。茎多分枝,小枝上部四棱形。叶对生;无柄;托叶顶部分裂成数条刚毛状刺;叶片薄革质,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长2。5-5cm,宽3-5mm,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全缘。花1-3朵簇生于叶腋;无花梗;小苞片针刺状,长约1mm;萼筒倒卵形,长约1mm,裂片条状披针形,长约1.8mm,边缘有缘毛;花冠白色,漏斗状,长约3mm,裂片长圆形,长约1.5mm;雄蕊4,着生于花冠筒喉部;花柱丝状。柱头略膨大。蒴果卵形,长约2.5mm,直径1.5-2mm,先端开裂。种子多数,微小、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路旁或旷野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各地。
形状
性状鉴别:全草多缠绕成团状,黑色。茎多分枝,上部锐四棱形。叶对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4cm,先端渐尖,上面黑褐色,下面较淡;托叶顶部分裂成数条刚毛状刺。花4数,无花梗,2-3朵簇生于叶腋,有2苞片,萼筒倒卵形,花冠白色,漏斗状,裂片长圆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喉部。蒴果卵形,长约2.5mm,先端开裂、具宿萼。气微,味淡。
性味
微苦;平;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肺热咳嗽;慢性肝炎;膨胀;阑尾炎;痢疾;风火牙痛;小儿疝气;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茎黄芩
- 勒管草
- 狼喉靥
- 南牡蒿
- 破牛膝
- 细叶野牡丹
- 地杨梅
- 昆明堵喇
- 峨眉蕨贯众
- 虎掌草叶
- 变异鳞毛蕨
- 红豆蔻
- 滴滴花
- 黄木耳
- 人面子叶
- 刺芋
- 青羊角
- 皂荚子
- 竹鼠子油
- 川楝子
- 杨梅
- 胡桃油
- 鸦跖花
- 柿寄生
- 辉葱
- 石上柏
- 母猪藤
- 野黄瓜
- 天王七果实
- 歪脖子果
- 胡桃树皮
- 牡蒿
- 茶树根
- 马蹄荷根
- 红辣蓼
- 木鳖子根
- 鸡腿堇菜
- 杯苋根
- 千金坠
- 野靛
- 木菠萝
- 宽叶返魂草
- 梅核仁
- 梅花草
- 野胡萝卜根
- 红花绿绒蒿
- 猕猴桃藤
- 土连翘
- 石蕊
- 银线草根
- 臂形草
- 火炭母草
- 牡丹皮
- 扁藤
- 台湾千金藤
- 五脉绿绒蒿花
- 黄香薷
- 铧尖草
- 苦壶卢蔓
- 蒴藋赤子
- 银粉背蕨
- 紫荆花
- 肿节风
- 紫苏苞
- 扭子菜
- 豇豆根
- 接骨木花
- 野核桃油
- 狨
- 野烟叶
- 珊瑚冬青
- 水蓼根
- 鹊
- 山茶叶
- 狗胆
- 山茱萸
- 甘蔗皮
- 变叶美登木
- 直萼黄芩
- 白石花
- 珍珠母
- 杯菊
- 柿子
- 炙甘草
- 青棉花藤根
- 鳖头
- 山荸荠
- 柠条
- 黄瓜霜
- 海州骨碎补
- 白头翁
- 紫弹树叶
- 赤瓟
- 穿山甲
- 杉木根
- 糯米团
- 春不见
- 地龙
- 鸊鷉
- 野靛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