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鱼
《中华本草》:花鱼
拼音注音
Huā Yú
别名
青脖
英文名
flower fish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黑斑条鳅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machilus nigromaculatus Rega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黑斑条鳅,为小型鱼类,体稍侧扁,体长56-60mm,粗细如手指,背腹轮廓微弓。头小,口端位,有小触须3对。眼小,侧上位,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甚狭,眼径大于眼间隔。鳞细,不易辨认。侧线鳞125。背鳍11-12,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臀鳍8,紧接肛门之后。尾鳍平截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滇池近岸及附近小河、水塘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昆明湖、抚仙湖等处。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补肺肾;益精;止嗽。主补肺肾;益精;止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或煅研为末。
各家论述
《滇南本草》:食之解诸疮;烧灰服之,治疟疾冷症。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花鱼
拼音注音
Huā Yú
别名
青脖(《中国经济动物志》)。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鲤科动物秉氏鲈鲤的肉。
原形态
体形长而侧扁。长约20余厘米。头背部平广,头前端较尖,下颌向前突出。口亚上位,呈斜裂。须2对,前对较后对略短,后对长与吻长约相等。眼前上位,距吻较近。下咽齿3行,尖端微弯。鳃孔大,两侧鳃膜联于鳃峡处极接近。鳞中等大,胸部、腹部的鳞片较小,且隐于表皮之下。侧线鳞51~54,侧线较直,向后伸至尾鳍基中轴。背鳍Ⅲ8~9,起点在腹鳍的稍后方,第3不分枝鳍条骨化,基部后缘具细齿。臀鳍Ⅲ5,末端不达尾鳍基。背面青黑色,侧面及腹部白色,体侧鳞绝大部分有一黑色边缘,在体侧联成较整齐的直条纹;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多在大水面游弋,性凶猛,常捕食其他鱼类。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如岷江、嘉陵江、雅硥江等处。
性味
《滇南本草》:"味甘,平。"
功能主治
《滇南本草》:"食之解诸疮;烧灰服之,治疟疾冷症。"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花丹
- 麋骨
- 豆角柴
- 小白绵参
- 绿茎槲寄生
- 大狗尾草
- 土人参
- 密蒙花
- 黄明胶
- 红管药
- 香柏
- 小三棵针
- 兔儿风
- 地笋
- 铅丹
- 山油柑叶
- 虎杖叶
- 剪刀股
- 螳螂
- 蟾酥
- 筋骨草
- 牡荆沥
- 秃叶红豆树
- 金钱参
- 柏树果
- 清香桂
- 七星鱼
- 刺苋菜
- 海风藤
- 嫁(虫戚)
- 千斤拔
- 量天尺
- 圆叶茅膏菜
- 桂花枝
- 椰根
- 牛嗓管
- 葛藟
- 异木患
- 糖芥
- 接骨木花
- 花生衣
- 倒挂牛
- 百蕊草根
- 鸭舌头
- 桑椹
- 虎骨胶
- 石见穿
- 绿玉树
- 棉团铁线莲
- 红花小独蒜
- 魿鱼
- 空青
- 岩青菜
- 车前草
- 云杉球果
- 六月寒
- 桑螵蛸
- 炮姜
- 狗牙根
- 毛五加皮
- 黄杞
- 杏香兔耳风
- 野鸡肉
- 蔷薇枝
- 芋
- 水棘针
- 千脚虫
- 荃皮
- 老虎须
- 棣棠花
- 夜香牛
- 朱砂根
- 莓叶委陵菜
- 枝儿条
- 粟米
- 雪山芪
- 松毛火绒草
- 咸秋石
- 藕节
- 葛上亭长
- 菜头肾
- 林檎根
- 驴骨
- 香排草
- 岗柃
- 母草
- 耐冬果
- 虎肉
- 灰钉
- 金腰带
- 大伸筋
- 大五爪金龙
- 蒲葵
- 苹婆
- 毛蕊花
- 鸥
- 景天
- 白榄根
- 天麻子
- 地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