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獠参
《中华本草》:猪獠参
拼音注音
Zhū Liáo Shēn
别名
蛇蓼子、大一枝箭、土洋参、鸭肾参、小长距兰
英文名
Herb of Little Platanthera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小舌唇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tanthera minor (Miq.) Reichb. F. [P.interrupta Maxim.]采收和储藏:3-4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小舌唇兰,陆生植物。高20-60cm。具几条指状肉质的粗根。茎直立,稍粗。叶互生,散生于茎的下部,最下面的1或2枚最大;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1.5-3.5cm,向上则渐小,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长10-18cm,疏生多数花;花黄绿色;花苞片卵状披针形;中萼片阔卵形,先端钝或急尖,3脉,侧萼片张开或反折,偏斜长圆形,先端钝,3脉;花瓣直立,偏斜卵形,渐狭,先端钝,基部一侧扩大,2脉及一侧生支脉,唇瓣舌状,钝,肉质;距悬垂,细圆筒状,稍向前弧曲,和子房等长或较长;药隔中部有凹陷;子房圆柱状,向上渐狭,长10-15mm。花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700m的山坡林下或山坡草地上。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甘;平;无毒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肺固肾。主咳嗽气喘;肾虚腰痛;遗精;头晕;病后体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治肾虚腰痛,咳嗽气喘及头昏身软。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猪獠参
拼音注音
Zhū Liáo Shēn
别名
观音竹(《植物名实图考》),土洋参、蛇蓼子、大一枝箭(《四川甲药志》)。
出处
《四川中草药》
来源
为兰科植物小长距兰的全草或带根全草。3~4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30~40厘米。根肉质粗大。叶互生,基部的1~2叶变为浅绿色膜质的鳞片,抱茎;中部的叶2~4片,较大,阔卵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成鞘状抱茎;上面中脉凹,下面中脉突出,平行侧脉约20条;上部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下有1披针形苞片,较花为长;花疏生,黄绿色,径约10毫米;外轮花被卵形,先端钝,内轮稍狭,宽披针形;唇瓣较花被片略长,舌状,全缘,钝头,距线状,较子房略长,先端扁平;花药分叉,蕊喙低,钝三角形,花粉块棒状,具柄;于房下位,圆筒状,有棱,扭曲。蒴果。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沙地及草坪等向阳干燥处。分布东北以至南部及西南各地。
性味
《四川中药志》:"味甘,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肾虚腰痛,咳嗽气喘及头昏身软。"
用法用量
内服:炖肉,1~2两。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猪獠参
拼音注音
Zhū Liáo Shēn
别名
鸭肾参、土洋参、小长距兰、蛇蓼子
来源
兰科舌唇兰属植物小舌唇兰Platanthera minor (Miq.)Reichb. f. [P. interrupta Maxim.],以全草入药。春夏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养阴润肺,益气生津。用于咳痰带血,咽喉肿痛,病后体弱,神经衰弱,遗精,头晕。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叶刺根
- 都咸子树皮
- 猪苓
- 贯叶连翘
- 壮筋草
- 豆腐浆
- 白山苔
- 白扁豆皮
- 白牛膝
- 鬼盖
- 黑心解
- 豆腐渣
- 黄颔蛇头
- 竹象鼻虫
- 白梅
- 变叶胡椒
- 竹叶参
- 朱砂藤
- 白托柄菇
- 浙桐皮
- 斑楮头红
- 黑腺珍珠菜
- 白果根
- 猪髓
- 贵州獐牙菜
- 白八角莲
- 豆腐泔水
- 黄金线
- 杯苋根
- 黄颡鱼
- 杂交景天
- 柘木
- 鸐雉
- 白花菜根
- 杯苋
- 黄麻
- 白榄根
- 白花甜蜜蜜
- 姊妹树
- 斑叶兰根
- 枝儿条
- 白刺花叶
- 泽珍珠菜
- 白花杆
- 扁藤叶
- 黑根药
- 柏脂
- 竹荪
- 豆豉姜
- 贵州落地金钱
- 黑骨蕨
- 冰糖
- 高山羊不吃
- 高粱
- 龟血
- 白果树皮
- 拔毒草
- 鬼羽箭
- 白杨树皮
- 钩藤
- 豆腐渣果根
- 白木
- 白杨树
- 仔榄树
- 白花夏枯草
- 猪大肠
- 中华短肠蕨
- 高脚落山箕根
- 白侧耳
- 崩疮药
- 展花乌头
- 中华石龙尾
- 白前
- 栉叶蒿
- 八角金盘
- 白花草
- 白松塔
- 包谷火焰包
- 中华胡枝子
- 棕榈叶
- 豆蔻
- 巴茅果
- 珍珠风
- 浙皖粗筒苣苔
- 黄金菊根
- 赶黄草
- 过山消
- 宜梧叶
- 豆蔻壳
- 达仑木
- 直萼黄芩
- 獐骨
- 包袱七
- 胆汁
- 白牛尾七
- 短柄南蛇藤果
- 龟甲
- 白枪杆
- 扒地蜈蚣
- 豆角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