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
《中华本草》:鼹鼠
拼音注音
Yǎn Shǔ
别名
隐鼠、瞎老鼠、地滚子、翻手老鼠、田鼠
英文名
Mole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1.《别录》:鼹鼠在土中行,五月取,令干,燔之。2. 陶弘景:鼹鼠,形如鼠,大而无尾,黑色,长鼻甚强,恒穿耕地中行,讨掘即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鼹鼠科动物长吻鼹、白尾鼹、缺齿鼹、麝鼹、华南缺齿鼹等除去内脏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alpa longirostris Milne-Edwards2.Parascaptor leucurus Blyth3.Mogera robusta Nehring4.Scaptochirus moschatus Milne-Edwards5.Mogera latouchei(Thomas)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杀后,剖腹,去除内脏,鲜用或置瓦上焙干。
原形态
1.长吻鼹,体长约11cm,体重30g左右。比白尾鼹多1枚上前臼齿(每侧上颌具4枚上前臼齿)。体形粗圆。吻尖而向前突出,吻端裸露无毛。吻背中央具有凹槽。眼小。外耳隐于被毛之中四肢粗短。前足掌部异常宽大并向外翻折。爪较白尾鼹更为粗短强壮,中指爪一般短于5mm,尾短,短于或等于后足长,呈球棒状,尾末端粗圆浑厚。毛被短而细密,略具丝光光泽。通体巧克力褐色或暗褐色。下体略比上体浅淡,显灰色。尾毛暗褐色,绝无白色。2.白尾鼹,体长8-11cm,体重20-40g。体呈圆筒形。吻部削尖并向前突出,吻背中央具沟槽,眼极小。外耳退化,颈短。前肢粗短,掌部特别扩大而宽扁,掌心向外翻折,带有强壮的铲状爪。后足较前足细弱,尾短,略长于后足,球棒状,基部短细。毛被柔软、细密,呈天鹅绒状。有丝光光泽。通体黑褐色或黑灰色,唯吻、尾部和前肢下部毛浅灰色或黄白色,足和尾的皮肤肉黄色。3.缺齿鼹,体形较大,呈长圆筒形,体长17-22cm,体重达200g左右。尾长约2cm。头吻部尖而长,鼻部尖而长,鼻部延伸,突出于嘴前。眼小,耳隐于毛中。前肢短粗,掌宽扁,具强大的爪,掌心向外翻折。后肢细,不发达。四足裸露,尾粗短。头及背部毛为深褐色而略带灰色。下颌、颈部、前胸、腹部呈灰棕色,腹部中央有一道较宽的金黄色纹,但有个体差异。4.麝鼢体形与缺齿鼹相似,但身体较小,体长10-13cm。体重40-100g 。吻部细长,无外耳壳,眼退化,足背上仅有细短的毛,几近裸露。尾细而短,被有稀疏的短毛,身体背面灰棕色,带丝状光泽。腹面毛色稍浅为棕灰色。5.华南缺齿鼹,最小的一种缺齿鼹。大小、形态与白尾鼹相似,但缺乏下犬齿。体长约10cm,体重约40g。裸露吻部较白尾鼹更为尖长。眼、耳均极退化。尾略长于后足,并被稀疏的长毛。足背、吻鼻的稀毛甚短。躯体其余部分的毛被柔软、细密,呈天鹅绒状。体背茶褐色或棕褐色。下体比体背多灰黑色,颏、喉和胸灰色较多。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多栖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丘陵缓坡的常绿阔叶林、稀疏灌丛林、农耕地和菜园地附近。营地下洞穴生活,主要以地下昆虫及其幼虫为食。2.本种为热带性种。栖居于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性沟谷地、疏林草坡、次生灌丛、旱地、抛荒和菜园地附近。营地下生活,以昆虫、蚯蚓、蠕虫等小型虫类为食。3.栖息于森林草原地带。营地下生活。4.营地下生活,为我国特产的一种鼹鼠。5.主要栖居于丘陵地、灌丛、农耕地中。营地下生活。资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2.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3.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4.广泛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等地。5.分布于我国东部及长法流域以南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
性味
味咸;性寒
归经
心;肺经
功能主治
解毒;杀虫。主痈疽疔毒;痔瘘;淋病;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2-4g;或煮食。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涂。
复方
①治疔肿恶疮:鼹鼠一只。烧焦研面,取醋二两煎至一两,再加入适量的鼹鼠粉末,搅成膏状贴患处,用香油调涂亦可。(《东北动物药》)②治胃癌:鼹鼠一只,用瓦焙成焦黄色,研成粉末。每次五分,黄酒冲服,日服一次。(《东北动物药》)
各家论述
1.《别录》:主痈疽,诸瘘,蚀恶疮,阴NI烂疮。2.《本草拾遗》:肉:主风,久食主疮疥痔凄。膏:堪摩诸恶疮。3.《本草图经》:风热久积,血脉不行,结成疮疽,食之可消去;小儿食之,亦杀蛔虫。4.《东北动物药》:解毒,理气。治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鼹鼠
拼音注音
Yǎn Shǔ
别名
缺齿鼹
来源
食虫目鼹鼠科缺齿鼹Mogera robusta Nehring,以全体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
功能主治
解毒,理气。主治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等。
用法用量
用量3~5分。
复方
治[b]恶疮[/b]:鼹鼠1只,烧焦研面,取醋2两,煎至1两,加入适量的鼹鼠粉末,捣成膏状贴患处,用香油调涂亦可。
治[b]胃癌初起[/b]:鼹鼠1只,瓦焙成焦黄色,研成粉末,每次5分,黄酒冲服,日服1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鼹鼠
拼音注音
Yǎn Shǔ
别名
隐鼠(陶弘景)。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鼹鼠科动物麝鼹或缺齿鼹的全体或肉。春、夏、秋季挖掘洞道捕捉,或用竹弓、鼠夹等工其捕捉。
原形态
①麝鼹
体长100~126毫米,尾长14~23毫米,颅基长27~29毫米。为形体较小的一种鼹鼠。吻部尖长,耳壳缺失。眼退化。尾细而短,仅被稀疏短毛,末梢有一小束毛。后足被毛亦甚稀少,老兽则近乎光裸。体背毛色深灰棕色,嘴下颜色较浅。腹面毛棕灰色。全身毛色均带金属闪光。
栖于阔叶林带或森林草原地带以至半沙漠地区,较喜干燥。终生在地下生活,地下掘有很长隧道,将土推出地面,形成一个个小土堆,很少爬出地面。食物以地下昆虫、蠕虫为主,也食野生植物。
分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②缺齿鼹
形体较大,长178~220毫米,尾长23毫米,颅基长约44毫米。吻细长,眼小,耳隐于毛中。下颌犬齿缺失。肢短,足发达,爪长而有力。毛细而密,柔软而带闪光。四足裸露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毛尖深灰。腹毛较短,棕灰色。
栖于阔叶林中潮湿多草之处,在地下挖掘洞道营地下生活。
分布东北地区。
性味
咸,寒。
①《别录》:"味咸,无毒。"
②《食性本草》:"寒。"
功能主治
解毒,理气,杀虫。治痈疽,疔肿,痔疮,喘息,淋病,蛔虫病。
①《别录》:"主痈疽,诸瘘,蚀恶疮,阴匿烂疮。"
②《本草拾遗》:"肉:主风,久食主疮疥痔瘘。膏:堪摩诸恶疮。"
③《本草图经》:"风热久积,血脉不行,结成疮疽,食之可消去;小儿食之,亦杀蛔虫。"
④《东北动物药》:"解毒,理气。治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3~5分;或煮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涂。
复方
①治疔肿恶疮:鼹鼠一只。烧焦研面,取醋二两煎至一两,再加入适量的鼹鼠粉末,搅成膏状贴患处,用香油调涂亦可。(《东北动物药》)
②治胃癌:鼹鼠一只。用瓦焙成焦黄色,研成粉末。每次五分,黄酒冲服,日服一次。(《东北动物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过江龙
- 黑虎耳草
- 白术
- 泽泻
- 钩藤根
- 黄连
- 黑蒿
- 白线薯
- 斑地锦
- 柞木皮
- 山稗子
- 短柄南蛇藤茎叶
- 珠儿参叶
- 皱叶狗尾草
- 赶风柴
- 竹叶椒根
- 竹叶榕
- 白果紫草
- 钩吻
- 高山紫菀
- 肚拉
- 鳜鱼
- 止血丹
- 短穗兔耳草
- 柞木枝
- 鬼灯笼根
- 柞树皮
- 鸽
- 猪獠参
- 黄锁梅根
- 高粱七
- 白叶刺根
- 都咸子树皮
- 猪苓
- 贯叶连翘
- 壮筋草
- 豆腐浆
- 白山苔
- 白扁豆皮
- 白牛膝
- 鬼盖
- 黑心解
- 豆腐渣
- 黄颔蛇头
- 竹象鼻虫
- 白梅
- 变叶胡椒
- 竹叶参
- 朱砂藤
- 白托柄菇
- 浙桐皮
- 斑楮头红
- 黑腺珍珠菜
- 白果根
- 猪髓
- 贵州獐牙菜
- 白八角莲
- 豆腐泔水
- 黄金线
- 杯苋根
- 黄颡鱼
- 杂交景天
- 柘木
- 鸐雉
- 白花菜根
- 杯苋
- 黄麻
- 白榄根
- 白花甜蜜蜜
- 姊妹树
- 斑叶兰根
- 枝儿条
- 白刺花叶
- 泽珍珠菜
- 白花杆
- 扁藤叶
- 黑根药
- 柏脂
- 竹荪
- 豆豉姜
- 贵州落地金钱
- 黑骨蕨
- 冰糖
- 高山羊不吃
- 高粱
- 龟血
- 白果树皮
- 拔毒草
- 鬼羽箭
- 白杨树皮
- 钩藤
- 豆腐渣果根
- 白木
- 白杨树
- 仔榄树
- 白花夏枯草
- 猪大肠
- 中华短肠蕨
- 高脚落山箕根
- 白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