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肪
《中华本草》:鸭肪
拼音注音
Yā Fánɡ
别名
鹜肪、鸭脂
英文名
Duck fat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as domestica Linnaeus.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剖腹取脂肪,熬油,放凉。
原形态
家鸭,家禽。嘴长而扁平,颈长,体扁。翅小,覆翼羽大。用面如舟底。尾短,公鸭尾有卷羽4枚。羽毛甚密,色有全白、栗壳、黑褐等不同。公鸭颈部多黑色而有金绿色光泽,且叫声嘶哑。脚矮,前3趾有蹼,后1趾略小。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鸭喜合群,胆怯。无飞翔力,善游泳。主食谷类、蔬菜、鱼虫等。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饲养,定型的3个类型为北京鸭、金定鸭(卵用麻鸭)、高脚鸭(卵肉兼用型)。
形状
性状鉴别,本品在30℃左右呈淡黄色液体,随温度降低而渐变稠至凝固,呈淡黄色固体。质较细腻,有特殊的鸭油香气。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经
功能主治
消瘰散结;利水消肿。主瘰疬;水肿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敷。
复方
①治瘰疬汁出不止:鸭脂调半夏末敷之。(《永类钤方》)②治蚯吲瘘:鸭脂三两,胡粉二两,巴豆(去壳,细研,去油尽)半两。上三味,先镕脂, 入二味末调如膏。每日三、五度,涂疮上。(《圣济总录》鸭脂膏)
各家论述
《别录》:主风(风一作气)虚寒热,水肿。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鸭肪
拼音注音
Yā Fánɡ
别名
鹜肪(《别录》)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脂肪油。取鸭脂肪,熬熟去渣,贮存罐内,放置阴凉处。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别录》:"主风("风"一作"气")虚寒热,水肿。"
复方
①治瘰疬汁出不止:鸭脂调半夏末敷之。(《永类钤方》)
②治蚯蚓瘘:鸭脂三两,胡粉二两,巴豆(去壳,细研,去油尽)半两。上三味,先镕脂,入二味末调如膏。每日三、五度,涂疮上。(《圣济总录》鸭脂膏)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酸七
- 元元草
- 迎山红
- 野慈姑
- 蛤蒌
- 咳喘木
- 八楞麻
- 覆盆子
- 鲜黄连
- 冲天果
- 鲨鱼皮
- 马肠薯蓣
- 紫筒草
- 悬钩茎
- 爵床
- 红橡木子
- 赤铜屑
- 黄葵
- 茶子心
- 山稗子
- 绒毛桢楠
- 人中黄
- 棱枝槲寄生
- 杂蘑
- 大树三台
- 光叶水苏
- 水黄花
- 瑞香狼毒
- 蓝花子
- 翅果藤
- 老鸦糊
- 臭梧桐
- 黑参
- 荜茇根
- 木瓜核
- 薅田藨根
- 李根皮
- 云南铁丝莲
- 鲎壳
- 尿桶弓
- 阳桃根
- 山菠萝根
- 三花枪刀药根
- 铁扫帚
- 紫苏叶
- 竹叶子
- 金钱木根
- 羊胆
- 岗松
- 可爱花
- 麻鱼胆
- 葛藟汁
- 刺蓼
- 螃蟹七
- 白皮
- 粳米泔
- 西藏鸡爪草花
- 厚叶牛耳草
- 高原点地梅
- 短毛熊巴掌
- 紫荆花
- 水松叶
- 菊花脑
- 虎头兰
- 淮通
- 菊花根
- 小茴香
- 关东丁香
- 绒毛诃子
- 千里马
- 香毛草
- 朱兰
- 柠檬桉果
- 柳兰叶风毛菊
- 鳜鱼
- 猫肉
- 藤檀
- 三棱
- 番薯
- 茭白
- 蒟蒻
- 止血扇菇
- 三加皮
- 芜菁花
- 紫荆丫
- 黑种草子
- 秋海棠根
- 香根芹根
- 石苁蓉
- 旱田草
- 大叶沿阶草
- 赤杨
- 黑老虎
- 野柿花
- 百解藤
- 慈竹
- 大将军
- 山白果根
- 乌桕木根皮
- 日照飘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