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点草
《中华本草》:黑点草
拼音注音
Hēi Diǎn Cǎo
别名
立竹根、山黄瓜、黄瓜菜、大黄瓜香、瓜米菜
英文名
all-grass of Pilose Toadlily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黄花油点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yrtis maculata (D. Don)Machride [Compsos maculata D. Don;T.pilosa Wall.;T.bakerii Koidz.]
原形态
柔毛油点草,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无毛或上部被微糙毛。叶互生,无柄;叶片广椭圆形,长5-14cm,宽3-5cm,先端渐尖,边缘被棕色短柔毛,上部的叶基心形而抱茎。聚伞花序顶生或生上部叶腋,总花梗和花梗密被微毛和腺毛;花梗长1.5-2.5cm;花被片6,通常黄绿色,有紫褐色斑点,椭圆形,长15-18mm,外轮花被基部具囊,开放后花被片向上斜展或近水平伸展;雄蕊6,花丝稍长于花被片,开花时先端外反,密生腺毛。蒴果棱状长圆形,具三棱,长2.5-3.5cm。种子多数。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路旁等处。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
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活血消肿。主胃热口渴;烦躁不安;劳伤;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用酒磨汁。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治周身发肿,发痧气痛,热人心包及风疹瘙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黑点草
拼音注音
Hēi Diǎn Cǎo
别名
立竹根(《四川中药志》),黄瓜菜、疏毛油点草、大黄瓜香、瓜米菜(《陕西中草药》)。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柔毛油点草的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茎直立,圆柱形,绿色,被有线状短柔毛。叶互生,广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被棕色短柔毛,全缘或具浅波状缺刻,叶基部膨大抱茎,具4~5对羽状脉或基出脉,上面油绿色,下面绿色,均无毛。伞房花序顶生;小花黄白色,花柄硬壮,长2.5~4厘米;苞片小,卵状心脏形或线形;花被钟状,6裂,裂片披针形,内有黄白色斑点,其中杂有紫色斑点,外面疏生腺点,基部具蜜腺,裂片自蜜腺上部反卷;雄蕊6,花丝短,3棱平展,花药背着;雌蕊单一,花柱短,分3枝,先端反卷,每枝2分叉,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长3~4厘米。种子多数。花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区、林边及半阴暗的地区。分布河北、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性味
《四川中药志》:"味涩,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周身发肿,发痧气痛,热入心包及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钱;或用酒磨汁。
备注
本植物的根(山黄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点草
拼音注音
Hēi Diǎn Cǎo
别名
立竹根、山黄瓜、黄瓜菜、瓜米菜
来源
百合科油点草属植物疏毛油点草Tricyrtis pilosa Wall.,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安神除烦,活血消肿。口渴,烦躁不安,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黑色鳞毛蕨
- 龙眼梳
- 蜗牛
- 黄龙藤
- 黄龙藤叶
- 黑沙蒿根
- 黑牵牛
- 黑皮跌打
- 黑穗石蕊
- 黑蚂蚁
- 黑风散根
- 黄颔蛇骨
- 黑大艽
- 黑心解
- 黄颔蛇头
- 黑腺珍珠菜
- 黄金线
- 黄颡鱼
- 黄麻
- 黑石耳
- 黑蒿
- 黑鳞大耳蕨
- 无花果
- 相思子
- 黄连
- 黄锁梅
- 黄锁梅根
- 短柄南蛇藤茎叶
- 黑虎耳草
- 玉米轴
- 黄鳝藤根
- 黑鸫
- 黄麻根
- 黄麻梗虫
- 黑根药
- 黑骨蕨
- 赤车使者根
- 黄金菊根
- 黑芝
- 黄麻叶
- 黑心蕨
- 黑参
- 黑香柴
- 黄鼠肉
- 白头翁
- 角翅卫矛果
- 黄鲴鱼
- 黄鳝
- 黑皮青木香
- 毛木树皮
- 密花山矾
- 黑节草
- 黑面叶根
- 黄麻灰
- 黑藁本
- 倒生莲
- 鹅绒藤
- 黑鹅脚板
- 盾叶薯蓣
- 黄鼠狼
- 莸
- 南酸枣
- 鳝鱼骨
- 堇宝莲叶
- 八角枫花
- 紫苏苞
- 偏花黄芩
- 绿矾
- 珠兰
- 珊瑚冬青
- 百舌鸟
- 榈木
- 长盖铁线蕨
- 红皮
- 南枳椇
- 棱子芹根
- 棱子芹
- 黄花夹竹桃
- 番荔枝叶
- 豆腐
- 金莲花
- 粗榧枝叶
- 蒲草根
- 荷花
- 梅叶
- 竹叶兰
- 独叶岩珠
- 铜锤玉带草
- 紫背草根
- 羊角拗
- 榛蘑
- 龙胡子
- 异型莎草
- 柏子仁
- 雪药
- 豆油
- 荭草
- 白背小报春
- 紫荆果
- 乌头附子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