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刺根
《*辞典》:白叶刺根
拼音注音
Bái Yè Cì Gēn
出处
福建
来源
为胡颓子科植物福建胡颓子的根。
原形态
福建胡颓子,又名:椬梧。常绿直立灌木,高1~2米。枝具长棘刺,幼枝被褐色鳞片。叶亚革质,倒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3~4.5厘米,宽0.5~2厘米,先端浑圆,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银灰色鳞片,常脱落,下面鳞片较密;叶柄长4~7毫米。花簇生于叶腋成短总状花序,银白色,外面密被鳞片;花被简短,杯状,长2毫米,上部4裂,内面无毛或疏生白色星状毛;雄蕊4;花柱无毛。果实卵球形,长5~8毫米,密被银白色鳞片,成熟时红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分布福建、台湾一带。
形状
干燥根呈圆柱形,多切成短段,径约1~2厘米,外表暗棕色,栓皮剥落,有明显的纵沟纹。质极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栓皮层浅红棕色,中柱浅黄色,致密而坚实。
性味
酸涩,平。
功能主治
祛风理湿,下气定喘,固肾。
复方
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福建胡颓子鲜根一至三两,酒适量,猪瘦肉四两。加水炖服。
②治肾亏腰痛:福建胡颓子根一至二两。水煎汤,加红糖适量调服。(性味以下出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苣
- 圆叶白杨树
- 地菍根
- 缅枣
- 白杨树皮
- 红铧头草
- 山葡萄
- 小凤尾草
- 石风丹
- 三枝叶
- 野苋子
- 蝴蝶藤
- 白鲜皮
- 卵叶蜘蛛抱蛋
- 莎木面
- 米面蓊根
- 线叶蓟
- 绵参
- 东廧子
- 拔毒草
- 庐山楼梯草
- 小果卫矛
- 千日红
- 漆树木心
- 野绿麻根
- 小毒芋
- 红豆树
- 八角金盘
- 巴戟天
- 家独行菜
- 睡莲
- 马齿苋
- 三叉凤尾蕨
- 白三百棒
- 黄刺皮
- 白沙糖
- 密花山矾
- 钻天杨
- 吊白叶
- 杜父鱼
- 黄水藨叶
- 帕梯
- 芜菁子
- 馒头蟹
- 地肤子
- 荷叶
- 薄叶卷柏
- 毛千屈菜
- 烟胶
- 四孢蘑菇
- 山五味子叶
- 滇丹参
- 猕猴桃枝叶
- 铁仔
- 榛子花
- 小垂头菊
- 扁担蒿
- 霞天膏
- 白藨
- 红粘谷子
- 空心苋
- 北豆根
- 小画眉草
- 木姜子根
- 枳根皮
- 拟缺香茶菜
- 石楠
- 菊花根
- 白矾
- 猕猴骨
- 番薯藤
- 厚皮树
- 高山金挖耳
- 厚叶贯众
- 皱杓兰
- 蹋菜
- 箐跌打
- 石芫茜
- 桃花
- 苦树皮
- 枇杷花
- 青竹标
- 猴高铁
- 松塔
- 田螺厣
- 全毛悬钩子
- 游草
- 肾精子
- 石斛
- 跌打草
- 脉果漆
- 仰天钟根
- 马陆
- 匍伏堇
- 白头翁茎叶
- 野猪头骨
- 华南皂荚
- 人参花
- 茉莉根
- 红果冬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