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耳蕨
《中华本草》:布朗耳蕨
拼音注音
Bù Lǎnɡ ěr Jué
别名
贯众、耳蕨贯众
英文名
Herb of Braun's Holly Fern
出处
出自《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布朗耳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stichum braunii(Spenn.) Fee[Aspidium braunii Spen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挖出后除去叶柄及须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30-50cm。根茎短而直立,与叶柄基部、叶轴密被棕色、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4-8cm,禾秆色;叶片坚革质,倒披针形,长25-40cm,宽10-15cm,下部渐缩狭,两面被纤维状鳞片,二回羽状;羽片18-25对,平展,披针形,中部的较大,长5-7cm,宽2-3cm,一回羽裂;小羽片近对生,镰状长圆形,基部上侧1片大,其余向上各片渐小,钝头有芒刺状小尖,边缘有芒刺,基部不对称,上缘截形与羽轴平行,下缘楔形下延成羽轴翅;中部以下羽片逐渐缩短,最下1对长约2cm;叶脉羽状,侧脉分叉达叶边。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小脉先端,每小羽片有2-4对;囊群盖棕色,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2000m的林下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性味
微苦;凉
归经
肺;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杀虫。主流感;乙脑;痄腮;鼻衄;崩漏;蛲虫病;头疮白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研末,3g。外用:适量,研末调搽。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布朗耳蕨
拼音注音
Bù Lǎnɡ ěr Jué
别名
睬甲哈乌(藏名)
出处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为鳞毛蕨种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块状,横卧。叶柄短,长6~8厘米,有沟,褐棕色,与中轴密被鳞片;鳞片淡褐色乃至淡黄褐色;叶倒披针形,长40~60厘米,宽10~15厘米,下部羽片渐缩短,2次羽状分裂;羽片长披针形,长5~8厘米,宽2厘米;基部最宽;小羽片矩卵形,稍呈耳状,密接,边缘疏刺齿状,齿软,叶下、叶轴及中肋均被鳞毛;叶下灰绿色。孢子囊群小,不连接,位于近中肋处,子囊盖全缘,无毛。
生境分布
生于高寒林下阴湿地及岩石缝中。分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涩,寒。
归经
入肺、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病毒发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治热毒发疹:布朗耳蕨配升麻、荆芥、防风,煎汤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水蜈蚣
- 豺皮
- 冷饭果叶
- 白石英
- 丝带蕨
- 台湾厚壳树
- 小红蒜根
- 飞蛾树
- 慈竹沥
- 醉鱼草花
- 蝴蝶草根
- 獭皮毛
- 猕猴肉
- 峨眉蕨贯众
- 川滇桤木
- 樟树子
- 乌桕木根皮
- 桂木根
- 刀豆壳
- 水苏根
- 鸱头
- 美人蕉
- 上天梯
- 刺桐花
- 砗磲
- 狗脊贯众
- 独行千里
- 龙眼花
- 紫背天葵草
- 赤芍药
- 金丝梅
- 气桐子
- 荷叶蒂
- 楼梯草
- 黑参
- 海芙蓉
- 鸡子黄
- 土常山
- 白刺花叶
- 菜豆树
- 鸽粪
- 红孩儿
- 五爪龙
- 一支箭
- 水枇杷
- 水冬瓜根
- 万丈深
- 土牡蛎
- 癞皮根
- 木香花
- 无漏子
- 老鼠耳
- 柃木
- 铜棒锤
- 地枫皮
- 桑螵蛸
- 吴茱萸
- 紫堇花
- 黄秦艽
- 带刺马鞭
- 通花根
- 马尾伸筋
- 桃耳七
- 迎春花叶
- 黄颔蛇骨
- 笔罗子
- 博落回
- 桐油
- 都咸子
- 打火草
- 玳玳花
- 见血清
- 苦碟子
- 剪刀股
- 大红袍
- 金丝桃
- 煅石膏
- 鹅肠草
- 蜗牛壳
- 鸢胆
- 救必应
- 佛指甲
- 蒺藜
- 老虎俐根皮
- 鲎肉
- 山槟榔
- 毛叶楼梯草
- 醉魂藤
- 钟花草
- 自消容根
- 震天雷
- 醉针茅
- 肿节风
- 装饰卷柏
- 走马胎叶
- 重唇鱼
- 长毛风毛菊
- 紫青藤根
- 自事口草
- 蜘蛛抱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