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头
《中华本草》:白花蛇头
拼音注音
Bái Huā Shé Tóu
别名
五步蛇
英文名
Long-noded pit viper head
出处
出自《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蝰科动物尖吻蝮的头部。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采收和储藏:宰杀蕲蛇时,取其头部,晒干。
原形态
尖吻蝮,吻端尖而翘向前上方,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黑色,头侧自吻棱经眼斜至口角以下为黄白色,头、腹及喉也为白色,体粗壮,尾较短,全长可达1.5m,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背脊有(15-20)+(2-5)个方形大斑,其边缘浅褐色,中央略深,有的方斑不完整;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略呈三纵行,有的若干斑块互相连续,而界限不清;尾腹面白色,散以疏密不等的黑褐色点斑。吻鳞甚高,上部窄长,构成尖吻的腹面;鼻间鳞1对,也窄长构成尖吻的腹面。头背具对称的而富疣粒的大鳞;有颊窝;眶前鳞2,眶后鳞1,有1较大的眶下鳞;上唇鳞7。背鳞21(23)-21(23)-17(19)行,除最外1-3行外,余均具结节状强棱;腹鳞157-170;肛鳞完整;尾下鳞52-59,大部双行,少数为单行,尾后段侧扁,末端1枚鳞片侧扁而尖长。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山区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阴湿地方,或路边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性味
味甘;咸;性温;有毒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祛风;定惊。主小儿惊风;紫癜风;疥癣;麻风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纲目》:治癜风毒癞。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白花蛇头
拼音注音
Bái Huā Shé Tóu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蝮蛇科动物五步蛇的头部。
毒性
《纲目》:"有毒。"
功能主治
《纲目》:"治瘢风毒癞。"
复方
①冶小儿急惊,体热涎壅,四肢拘急,筋脉牵掣:白花蛇头一枚(自开口者,生用),干蝎(全者,炒)半两,牛黄(研)、龙脑(研)各半分,丹砂(研)一分,麝香(研)一钱半。上六味,捣研为细末,炼蜜和为剂。每服旋丸如一绿豆大,薄荷温水化下。(《圣济总录》白花蛇丸)
②治紫癜风:白花蛇头二枚(酒浸,炙),防风(去叉)、蝎梢(炒)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除风散)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菝葜叶
- 叶下红
- 小花清风藤
- 蕹菜
- 金线鱼
- 草乌
- 波棱瓜
- 乔木刺桐
- 獭骨
- 狭叶山胡椒
- 地黄花
- 白铃子
- 垂盆草
- 毛嘴签
- 血余
- 喜树
- 乌鸡骟
- 樟
- 东风菜根
- 鞑新菊
- 散血芹
- 甘蕉根
- 樗叶
- 滇南寄生
- 秤杆草
- 雀脑
- 桑椹
- 蒲黄滓
- 马蹄甲
- 山绿茶
- 木本胡枝子皮
- 使君子
- 黑塔子根
- 小柿子叶
- 龙鳞草
- 云南红豆蔻
- 八角枫
- 茺蔚子
- 天青地白
- 肉郎伞
- 肿足蕨
- 谷木
- 路郎鸡
- 桑白皮
- 山荔枝果
- 大巢菜
- 心叶兔耳风
- 驴肉
- 香附
- 红楠皮
- 刺楸
- 榔榆皮
- 金钟花
- 莲雾根
- 秃鹫
- 多枝婆婆纳
- 山藤藤秧
- 豌豆七根
- 铁苋
- 灯心草
- 水蛭
- 三面刀
- 芙蓉根
- 碎骨红
- 水麻tiao
- 大黄
- 福参叶
- 胡豆草
- 醉魂藤
- 刺柏
- 刺楸树皮
- 吹火筒
- 一箭球
- 白刺花
- 水火麻
- 云南铁扁担
- 猪母柴根
- 多花筋骨草
- 龙虾
- 豨莶果
- 犀角
- 蛤蟆草
- 稻槎菜
- 线叶金鸡菊
- 川麻黄
- 泡桐根
- 野高粱
- 巴巴花
- 白花猪母菜
- 鸳鸯
- 鳞片水麻
- 细叶乌蔹莓
- 须花参
- 自消容
- 大绿藤
- 山皂角
- 刺蓼
- 淫羊藿根
- 中华蹄盖蕨
- 旱田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