槠子
《中华本草》:槠子
拼音注音
Zhū Zǐ
别名
苦槠子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拾遗》:槠子,小于橡子,树如栗,冬月不雕。生江南。2.汪颖《食物本草》:槠子,有苦、甜二种,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3.《纲目》:穗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文,叶长大如栗,叶稍尖而厚坚光泽,锯齿峭利,凌冬不雕,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栲、小叶青冈或青冈的种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Quercus sclerophylla Lindl.]2.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Bl.)Qerst.[Quercus myrsinaefolia Bl.]3.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Qerst.[Quercus glauca Thunb.]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剥取种仁。
原形态
1.幼枝无毛,枝条稠密;树皮灰褐色,小枝有棱。叶互生;叶柄长1.5-2.5cm;叶片厚革质,长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7-15cm,宽3-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有时略不对称,中部或上部有锐齿,侧脉10-14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银灰色,两面均光滑。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腋生,长8-15cm,雄花乳白色,有香味;雌花序穗状,腋生,单生于总苞内。壳斗球形或球形,全包或包果大部分,直径8-10mm,壳斗壁厚约1mm以内,苞片三角形,先端针刺形,排列或4-6条同心环带,外被暗色细毛,成熟时裂片;坚果圆锥形,柱头外露,直径1-1.4cm,果脐径7-9mm,有深色细绒毛。花期4-5月,果期9-11月。2.常绿乔木,高6-20m。小枝无毛,被凸起淡褐色长圆形皮孔。叶互生;叶柄长1-2.5cm,无毛;叶片坚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1cm,宽1.8-4cm,先端长渐尖或短尾状渐尖,基部窄楔形或近圆形,中部以上具细锯齿,侧脉9-14对,常不达叶缘,上面绿色光亭,下面粉白色,支脉不明显,干后有时为暗灰色,无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长4-6cm,雄花4-5朵,排成腋生葇荑花序;雌花序长1.5-3cm,雌花3-4朵,排成短穗状花序,着生于新枝叶腋。壳斗半球形,壁薄而脆,包果1/3-1/2,高5-8mm,直径1-1.5(-2)cm,内壁无毛,外壁被灰白色细柔毛,小苞片汇合生成6-9条同心环带,环带全缘;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直径1-1.5cm,高1.4-2.5cm,无毛,先端圆,柱座明显,有5-6条环纹,果脐平坦,很径约6mm。花期6月,果期10月。3.常绿乔木,高15-20cm,胸径1mm,小枝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6-13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短尾状,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中部以上具疏锯齿,侧脉 9-13对,上面无毛,下面被平伏白色单毛,老时渐脱落,并常有白色鳞秕。雄花为葇荑花序,多生于新枝基部,下垂,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有时较少;雌花序穗状,雌花2-3朵生于部苞内,果序长1.5-3cm,有果2-3个。壳斗杯形,包果1/3-1/2,高6-8mm,直径0.9-1.2cm,被薄毛,苞片汇合生成5-8条同心环带,环带全缘或有细缺刻;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直径0.9-1.4cm,高1-1.6cm,无毛,果脐隆起。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杂木林中,与马尾松、青冈栎、甜槠、木荷等混生。2.生于海拔200-2500m的山地密林或疏林中。3.生于海拔2600m的以下的山地或沟谷杂木林中。资源分布:1.除台湾、广东、海南、云南外,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2.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3.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甘;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
涩肠止泻;生津止渴。主泄泻;痢疾;津伤口渴;伤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气实肠燥者勿食。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2.《随息居饮食谱》:患酒膈者,细嚼频食。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槠子
拼音注音
Zhū Zǐ
别名
株子(《饮膳正要》)。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或青椆的种仁。
原形态
①苦槠又名:血槠(《纲目》),槠栗。
常绿乔木,高5~10米。枝条稠密;树皮灰褐色,小枝有棱。叶革质;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8~12厘米,宽3~5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两面均光滑;边缘在中部以上有3~6对疏锯齿,下部全缘;羽状侧脉9~14对,纤细,不显现;叶柄长1~3厘米。雄花序穗状腋生,长8~15厘米,雄花乳白色,有香味;雌花序穗状腋生。壳斗扁球形,直径8~10毫米,包围坚果,外有5~6环贴生而成间断的和狭长而钝的鳞片,外被暗色细毛,成熟时开裂。坚果圆锥形,柱头外露。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长丘陵或低山森林中。分布云南、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陕西等地。
②青椆,又名:面槠(《纲目》),青栲、细叶青栎。
常绿乔木,高6~16米。树皮灰褐色。叶互生,坚纸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3~11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2/3以上具锯齿,下部全缘,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苍白色;侧脉11~15对,隆起直达齿端;叶柄长1.5~2.5厘米。花单性,雄花4~5朵,排成腋生葇荑花序,雌花3~4朵排成短穗状花序,着生于新枝叶腋。壳斗薄而脆,杯状,高5~8毫米,宽1~1.3厘米,被微毛,鳞片连合成同心环带5~7条。坚果2/3露出壳外,卵状长形。花期3~4月。果期10月。
生长于山地密林或疏林中。分布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安徽、云南、贵州等地。
以上二种植物的树皮及叶(槠子皮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
①《本草拾遗》:"味苦涩。"
②《饮膳正要圆》:"味酸甘,平,无毒,性微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②《随息居饮食谱》:"患酒膈者,细嚼频食。"
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气实肠燥者勿食。"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黄树
- 牛角(角思)
- 筋骨散
- 八宝茶
- 滇高良姜
- 牛舌草
- 八月札
- 风箱树花
- 辉葱
- 防风花
- 龙眼
- 雪山芪
- 豆渣树
- 虎骨胶
- 贝子
- 人参果
- 王孙
- 香果树
- 铁扫帚
- 铁罗伞
- 槟榔
- 柞木叶
- 香槁树
- 香草兰
- 大管
- 苦地胆根
- 铁扫竹
- 槠子皮叶
- 笔筒草
- 郁金香
- 石彭子
- 总状绿绒蒿
- 通光散
- 铁马鞭
- 苦瓜藤
- 腹水草
- 陈皮
- 董棕粉
- 空心泡
- 粉团花
- 风花菜
- 覆盆子叶
- 苦油木
- 苦蘵果实
- 空心木
- 苦瓠叶
- 龙牙草根
- 中华里白
- 子楝树根
- 龙眼梳
- 猬肉
- 牛泷草
- 温大青
- 蜈蚣草
- 梧桐
- 蚌壳草
- 蛾药
- 蝮蛇脂
- 无漏子
- 香草仔
- 苦天茄
- 补血草
- 车前状垂头菊
- 蛾眉石凤丹
- 香附
- 海松子
- 香水塔花
- 蚌肉
- 赤瓟
- 钮子七
- 芭茅果
- 棕榈花
- 蝙蝠
- 牛耳枫枝叶
- 蜂蜜
- 盾叶唐松草
- 赤麻
- 苦苣
- 长叶紫珠
- 赤胫散
- 卤碱
- 风藤
- 八楞木
- 薄柱草
- 指甲兰
- 雾水葛
- 博落回
- 索骨丹
- 雪人参
- 猪胰
- 苦竹茹
- 粉防己
- 朱蕉
- 鲳鱼
- 鹿尾
- 铁
- 龙爪豆
- 车桑仔
- 周裂秋海棠
- 长叶山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