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棉花
《中华本草》:水棉花
拼音注音
Shuǐ Mián Huā
别名
野棉花、满天星、五匹马
英文名
root or leaf of Whiteback Hupeh Anemone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水棉化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emone hupehensis Lem. F. alba W. T. Wang[A.hupehensis Lem.var.simplicifolia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水棉花,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木质花,顶端具纤维状毛。基生叶通常为三出复叶,有时为单叶;小叶斜卵形或卵圆形,长3-9cm,宽2-8cm,边缘有锯齿,叶背密生白色绵毛。花茎直立,疏被柔毛;聚伞花序顶生,二至三回分枝或不分枝;苞片3,似基生叶,但较小;萼片5,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长2-3cm,宽1.3-2cm,外面有短绒毛;雄蕊多数,长约为萼片长度的1/4;心皮多数,生于球形的花托上,子房有长柄,聚合果球形;瘦果有细柄,密生丝状毛。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1200-3500m的山地草坡或沟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四川西部、贵州、云南。
形状
性状鉴别 根圆锥叉状条形,略弯曲,少有分枝,长10-20cm。根头部常分为两岔,顶端有茎、叶残基,被有细小黄白色茸毛。表面棕褐色,有多数不规则纵纹及少数须根痕。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略显纤维性,木部黄棕色。气微,味苦、辛。
性味
苦;涩;寒;有毒
归经
大肠;心;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除湿;活血祛瘀。主痢疾;淋病;风湿性关节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浸酒(每次含生药量不能超过3g)。
注意
孕妇忌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水棉花
拼音注音
Shuǐ Mián Huā
别名
满天星、花升麻、绿升麻、野棉花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毛莨科植物白背湖北银莲花的根、叶。夏、秋采收,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体有毛。根圆锥形,深褐色,顶端具纤维毛。茎直立。叶基生,3出复叶,小叶斜卵形或卵圆形,长3~9厘米,宽2~8厘米,边缘有锯齿;茎生叶较小,叶背密生白色绵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白色。瘦果,密生丝状毛。
生境分布
多生于旷野草地或疏林中。
性味
苦涩,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除湿,活血祛疾。
注意
孕妇忌服。
复方
①治痢疾,淋病,难产,死胎,胃痛,食积:野棉花一至三钱。水煎服。
②治风湿关节痛,外伤所致内出血:野棉花根适量,泡酒服(每次含生药量不能超过一钱)。
③治疮疡:野棉花鲜叶取汁外搽。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水棉花
- 蚌粉
- 补血薯
- 鷩雉
- 粽巴叶
- 准噶尔鸢尾
- 凤眼果
- 紫背天葵草根
- 猪母柴根
- 紫红鞭
- 猪牙皂
- 龙脷叶
- 阳雀花根
- 猪脾
- 朱砂根
- 藤黄连
- 竹节香附
- 紫花卫矛
- 紫葳根
- 紫竹根
- 青棉花藤叶
- 斑竹花
- 将军树
- 玉米轴
- 猪脑
- 紫珠叶
- 掌叶蓼
- 紫荆丫
- 紫苏子
- 掌叶半夏
- 紫花苣苔
- 皱叶鼠李
- 抓地虎
- 紫菀
- 石上柏
- 朱砂莲
- 蒲桃种子
- 鱼鳞菜
- 啄木鸟
- 田葱
- 水牛角浓缩粉
- 紫荆果
- 桃儿七果
- 竹柏根
- 竹象鼻虫
- 紫玉簪
- 黄缅桂果
- 獭肝
- 乌苏里黄芩
- 矮杨梅皮
- 柘耳
- 抓地龙
- 炙甘草
- 甜茶
- 猪蹄甲
- 紫茎
- 藤本夜关门
- 青龙藤
- 绿珊瑚
- 蚌壳草根
- 蝤蛴
- 青活麻
- 香菇
- 桃耳七
- 竹鱼
- 阿尔泰扭藿香
- 檀根
- 水蛭
- 玉蝉花
- 糖荠
- 中华里白
- 白土茯苓
- 大青
- 甜茶藤
- 掌裂蟹甲草
- 柘木白皮
- 桐皮
- 沼地马先蒿
- 小九头狮子草
- 紫八宝
- 中南星
- 调经草
- 田高粱
- 蚕砂
- 浙樟
- 滇白芷果
- 总序绿绒蒿
- 枣槟榔
- 紫苏梗
- 紫贝
- 桃奴
- 天葵
- 蒲桃
- 青羊胆
- 家独行菜
- 树三角枫
- 东方乌毛蕨叶
- 慈竹气笋
- 暗紫贝母
- 沼泽念珠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