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蔗草
《中华本草》:水蔗草
拼音注音
Shuǐ Zhè Cǎo
别名
丝线草、糯米草、秫米草、竹子草、假雀麦、崩疮草、野香草、牙尖草
英文名
Root of Common Apluda
出处
出自《广州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水蔗草的根或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luda mutic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水蔗草,多年生草本,高1-2m。秆直立或攀援状,多分枝。叶片扁平,线形,长10-30cm,宽5-10mm,基部渐窄成一短柄,秃净。总状花序单生,总苞长6-8mm,先端短尖;穗轴扁平,长约4mm;无柄小穗长约4mm;第一朵小花的外稃长约4mm,先端短尖,有脉5条;内稃与外稃等长,边缘窄内卷;第二朵小花的外稃阔卵形,较第一朵小花的外稃微短,背隆凸,呈两侧压扁,先端短尖,边缘窄内卷,内稃先端钝头;退化的具柄小穗颖状,扁平,长卵形,长约1mm,小穗柄扁平,长约3-4mm;其雄性或中性的具柄小穗长约4mm。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林边、篱边、开旷草地或河岸。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各地。
功能主治
祛腐解毒;壮阳。主下肢溃烂;蛇虫咬伤;阳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治毒蛇咬伤,取其根擦之。茎叶捣碎贴敷,治脚部糜烂。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水蔗草
拼音注音
Shuǐ Zhè Cǎo
别名
假雀麦、丝线草、糯米草
出处
《广州植物志》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水蔗草的根或茎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米。秆直立或攀援状,多分枝。叶片扁平,线形,长10~30厘米,宽5~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成一短柄,秃净。总状花序单生,总苞长6~8毫米,先端短尖;穗轴扁平,长约4毫米;无柄小穗长约4毫米;第一朵小花的外稃长约4毫米,先端短尖,有脉5条;内稃与外稃等长,边缘窄内卷;第二朵小花的外稃阔卵形,较第一朵小花的外稃微短,背隆凸,呈两侧压扁,先端短尖,边缘窄内卷,内稃先端钝头;退化的具柄小穗颖状,扁平,长卵形,长约1毫米,小穗柄扁平,长约3~4毫米;其雄性或中性的具柄小穗长约4毫米。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林边及篱边。分布我国华南、西南各地。
功能主治
治毒蛇咬伤。取其根擦之。茎叶捣碎贴敷,治脚部糜烂。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螲蟷
- 朝天罐
- 海红
- 黑藁本
- 高粱米糠
- 大叶子
- 小构树叶
- 灯笼草
- 金钮扣
- 狗爪樟
- 女菀
- 三七草
- 金果榄
- 青竹标
- 蝎子七
- 刺竹叶
- 灰凤梨
- 黄锁梅叶
- 吊山桃
- 藤子甘草
- 大树三台
- 地梗鼠尾
- 云南红豆蔻
- 挂金灯
- 野海椒
- 箭杆七
- 棘刺花
- 山艾叶
- 破头风
- 高山金挖耳
- 川鄂山茱萸
- 蝲蛄石
- 大阳关
- 南方六道木
- 野荔枝
- 红头草
- 地茄子
- 铁筷子
- 腊梅
- 灵砂
- 球序鹅掌柴
- 桂花子
- 鲎壳
- 綟木
- 鹤草芽
- 里白
- 唢呐花
- 血水草根
- 狼尾草
- 天文草
- 光板猫叶草
- 红丝线
- 羖羊角
- 山核桃皮
- 大叶藻
- 四季素馨花
- 银朱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水牛角
- 西南卫矛
- 毛蕨根
- 拐芹
- 土燕窝泥
- 炉甘果
- 血人参
- 粉叶地锦
- 越南樟皮
- 华东阴地蕨
- 十大功劳
- 麻风树
- 路边草
- 落新妇根
- 罗锅底
- 杏仁
- 南方红豆杉
- 篱栏网
- 水麻
- 使君子叶
- 凤仙花
- 野鸡脑
- 广西莲座蕨
- 羊肚
- 刺萆薢
- 莨菪
- 春不见
- 鱼鳔
- 鼻血草
- 镜面草
- 七里香
- 阴香皮
- 苍耳子
- 溲疏
- 蔓荆子
- 寒莓叶
- 黄竹参
- 石凉伞
- 刺叶楤木
- 炮姜
- 湖瓜草
- 可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