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蜈蚣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蜈蚣
拼音注音
Shuǐ Wú Gōnɡ
别名
金钮草、三荚草、散寒草[四川]、球子草、疟疾草、金牛草
来源
为莎草科水蜈蚣属植物短叶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用。
性味
辛,平。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止咳化痰,祛瘀消肿。用于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蛇咬伤,皮肤瘙痒,疖肿。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煎水洗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水蜈蚣
拼音注音
Shuǐ Wú Gōnɡ
别名
三荚草(《岭南采药录》),金钮子(《广州植物志》),金钮草(《福建民间草药》),夜摩草(《广西药植图志》),寒气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十字草(《江西民间草药》),姜虫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贵州民间药物》),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四川中药志》),水香附、燕含珠(《重庆草药》),发汗草(《中国药植图鉴》),山蜈蚣、水乌梅、无头香附、龙吐珠(《泉州本草》),金牛草、水香草(《湖南药物志》),一粒雪、土柴胡、三角草、落地杨梅、三箭草(《闽东本草》),球头草、顶棍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
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或根。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丛生。根茎带紫色,生须根。茎瘦长,秃净,高10~50厘米,三棱形,芳香。叶质软,狭线形,长短不一,长3~10厘米,宽1.5~3毫米,末端渐尖,下部带紫色,鞘状。头状花序,单生,卵形,绿色,长4~8毫米,稠密;总苞3片,叶状,连接穗下,长2~16厘米,往往外向开展;小穗极多数,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成熟后全穗脱落;花颖4枚,呈舟状的卵形,脊无翼,具小刺,2列,相对排列于轴上,背浅绿色,先端尖,下部2枚具不发育花,中部1枚具发育花,上端的仅具雄蕊;花无被,雄蕊3,花丝细长丝状,药椭圆形;雌蕊1,花柱细长,与花丝等长,柱头二歧。瘦果呈稍压扁的倒卵形,褐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长于水边、略旁、水田及旷野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
性味
辛,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辛,平。"
②《广西药植图志》:"味辛,性微温,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治感冒风寒,寒热头痛,筋骨疼痛,咳嗽,疟疾,黄疸,痢疾,疮疡肿毒,跌打刀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杀虫,败毒。"
②《广州植物志》:"主治亦白痢。"
③《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治疟疾。"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散风,除陈寒,止咳嗽。"
⑤《广西药植图志》:"除风热,利窍,止血,止咳。治跌打,蛇伤。"
⑥《南宁市药物志》:"去瘀,消肿,止痛,杀虫,舒筋,活络。"
⑦《四川中药志》:"治感冒风寒,无汗头痛,筋骨疼痛,恶寒发热。"
⑧《广东中药》Ⅱ:"镇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热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时疫发热:水蜈蚣、威灵仙,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赤白痢疾:鲜水蜈蚣全草一两至一两五钱,酌加开水和冰糖五钱,炖一小时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疮疡肿毒:水蜈蚣全草、芭蕉根。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④治跌打伤痛:水蜈蚣一斤。捣烂,酒四两冲。滤取酒二两内服,渣炒热外敷痛处。(《广西药植图志》)
⑤治一般蛇伤:水蜈蚣二两。捣烂,酒二两冲,内服一两,一两搽抹伤口四周。(《广西药植图志》)
⑥治皮肤瘙痒:水蜈蚣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百日咳,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水蜈蚣干品一两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疟疾:水蜈蚣一两。水煎,于疟发前8~4小时服。(《江西草药》)
⑨治小儿口腔炎:水蜈蚣根茎一两。水煎,冲蜂蜜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风湿骨痛:水蜈蚣一至二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刀伤骨折:鲜水蜈蚣捣绒,包患处,一天换药两次。(《贵州草药》)
⑿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水蜈蚣鲜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⒀治气滞腹痛:水蜈蚣鲜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疟疾
取水蜈蚣全草连根(晒至半干)2~3两,水煎3~4小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或前1天顿服,连服3天。共治48例,其中21例用2两,服药前血检找到疟原虫,服药后症状消失,厚血片未查得疟原虫者15例;用3两的27例,有效24例。认为剂量不宜少于3两,煎药时间不少于3小时,服药不少于3天。但据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用小白鼠所作的实验结果证明:水蜈蚣对鼠疟原虫作用不佳,可以初步肯定抗鼠疟原虫无效;同时观察到水蜈蚣根部的浓缩煎剂与乙醇回流浓缩液均具毒性,因此,用大剂量的水蜈蚣进行临床试验前,极有必要先做测毒试验。
②治疗乳糜尿
取干水蜈蚣根茎、桂圆各2两,水煎服,每天1剂,或代茶,连服15天。治疗100余例,均有一定效果。
③治疗菌痢
取水蜈蚣、白粉藤(即独角乌桕)各1两,水煎分2次服(重症可每日2剂)。治疗70例,平均服药7天左右,痊愈54例,显效14例,无效2例。退热时间平均2.3天,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平均日数约5天,大便培养转阴平均4.08天。其疗效与磺胺胍对照组相比,似无逊色。
④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地杨梅(水蜈蚣)1斤,香叶树(别名山苍树)根、叶各半斤,加水1000毫升蒸馏,取中段蒸馏液500毫升,日服3次,每次20毫升,10天为一疗程。治疗92例,近期控制11例,显效12例,好转41例,有效率69.4%。本药具有一定的镇咳、平喘、祛痰作用,疗效多在服药后2~4天出现,副作用轻微。但远期疗效欠佳,停药后易复发。有将剂量增至每次30毫升,以20天为一疗程,治疗400例,有效率显著提高。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水蜈蚣
拼音注音
Shuǐ Wú Gōnɡ
别名
球子草、疟疾草、三荚草、金牛草、寒气草、金钮草、夜摩草、十字草、姜虫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水香附、燕含珠、发汗草、山蜈蚣、无头香附、龙吐珠、三夹草、水香草、一粒雪、三角草、落地杨梅、三箭草、球头草、雷公草、地杨梅、三人扛珠、寒热头草、一粒珠、九头香、水竹钵、一粒关、狗公草、千打锤、落地蚂蟥、三棱环、一粒子草、黄古头划、水金钗、水土香、钢拳头、连根草、草含珠
英文名
Shortleaf Kyllinga Herb, Herb of Shortleaf Kyllinga
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带根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采收和储藏:5-9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水蜈蚣,多年生草本,高7-20cm。根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鳞片,具多数节间,节间长约1.5cm,每节上生一秆。秆散生,扁三棱形,平滑,具4-5个圆筒状叶鞘,叶鞘顶端具叶片。叶片秆近等长,柔弱,宽2-4mm,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部中肋具细刺。叶状苞片3,极展开,基中片极短,后期向下反折。穗状花序单生,极少2或3,球形或卵球形,长5-11mm,宽4.5-10mm,具密生的小穗;小穗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压扁,长约3mm,宽0.8-1mm,有1花;鳞片膜质,阔卵形,长2-3mm,白色,有锈斑,少为麦杆黄色,背面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脉5-7条;雄蕊3,花药线形;花柱细长,柱头2。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1mm,淡黄色,表面密具细点。花、果期5-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忌寒。宜先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栽培。[br]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早春,将母株挖起,分成数蔸,每蔸留有3-4个茎,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15cm×10cm栽种,盖土,稍压根部,浇水。[br]田间管理,生长期勤拔杂草。追肥1-2次,肥粒以人畜类水为主。旱季注意灌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溪旁、荒地、路边草丛中及海边沙滩上。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多皱缩交织成团。根茎细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紫褐色,节明显,具膜质鳞片,节上有细茎,断面粉白色。茎细具棱,深绿色或枯绿色。叶线形,基部鞘状,紫褐色,有的可见球形穗状花序,黄绿色。果实卵状长圆形,绿色,具细点。气微。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牡荆素(vitexin)等黄酮类(flavonoids)。
性味
味辛;微苦;甘;性平
鉴别
1.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于滤纸片上,晾干,加2%三氯化铝乙醇1滴,晾干后于紫外灯下观察,显黄色荧光。[br]2.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ml于试管中,水浴加热,加镁粉少许,滴加盐酸3-4滴,溶液显浅红棕色。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风解毒;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主感冒发热头痛;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黄疸;痢疾;乳糜尿;疮疡肿毒;皮肤瘙痒;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杀虫,败毒。2.《广州植物志》:主治赤白痢。3.《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治疟疾。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散风,除陈寒,止咳嗽。5.《广西药植图志》:除风热,利窍,止血,止咳。治跌打,蛇伤。6.《南宁市药物志》:去瘀,消肿,止痛,杀虫,舒筋,活络。7.《四川中药志》:治感冒风寒,无汗头痛,筋骨疼痛,恶寒发热。8.《广东中药》Ⅱ:镇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热咳。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水牛皮
- 水棉花
- 稻谷芒
- 水鳖
- 水翁叶
- 湿鼠曲草
- 水竹叶
- 水折耳
- 水湿柳叶菜
- 水榕木根
- 水白蜡树皮
- 龙须参
- 水玉簪
- 水金凤茎叶
- 水葱
- 水稻清乳汁
- 水禾麻
- 生漆
- 生姜皮
- 水白蜡
- 通天连
- 涩梨叶
- 珊瑚
- 水杨梅根
- 水田七
- 砒石
- 朱兰
- 沙前胡
- 沙漠嘎
- 水栀叶
- 水苋菜
- 水将军
- 狮子尾
- 豆渣树
- 饴糖
- 炮弹果
- 苦荞头
- 大鳞毛蕨
- 钓竿柴
- 榛子
- 迎红杜鹃
- 杨梅树
- 水芋
- 栉叶蒿
- 红色新月蕨
- 浙雁皮
- 鹅绒藤
- 莲子
- 矮叶书带蕨
- 肥皂荚
- 甘青青兰
- 秃疮花
- 松鼠
- 铁脚威灵仙叶
- 薄叶棘豆
- 枳椇根
- 黄鳝
- 长杆兰
- 泡桐花
- 六月雪叶
- 山大黄(华北大黄)
- 马耳草
- 老牛揣
- 麻蕡
- 黑色鳞毛蕨根
- 炮姜
- 蜀五加
- 臂形草
- 子楝树根
- 鞭打绣球
- 慈菇
- 紫油木叶
- 壮筋草
- 马边绣球
- 钉头果
- 鳗鲡鱼骨
- 石帆
- 石耳
- 石蜐
- 石老虎
- 石上瓜子菜
- 石菖蒲
- 石蜡红
- 石豆瓣
- 石瓜子
- 石芥菜
- 石榕
- 石蟾蜍
- 苹果皮
- 石霜
- 石蜈蚣
- 石防风
- 朱砂七
- 篱笆竹
- 石蒟
- 石草鞋
- 柏树叶
- 石荠苎
- 石地钱
- 石刷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