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皮
《中华本草》:三加皮
拼音注音
Sān Jiā Pí
别名
白竻根、刺三甲、风党竻、苦粉竻、刺三加、苦刺头、三甲皮、鸡脚菜、刺五爪、三叶五加、香藤刺、三五加、鹅掌竻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根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Zanthaxylum trifoliatum L.]采收和储藏:9-10月间挖取,鲜用,或趁鲜时剥取根皮,晒干。
原形态
攀援状灌木,高1-7m。枝细弱铺散,老枝灰白色,新枝棕黄色、疏生向下的针刺,刺先端钩曲,基部扁平。叶互生,有3小叶,稀4-5;叶柄长2-6cm,有刺或无刺;小叶柄长2-8mm;叶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稀倒卵形,中央一片最大,长4-10cm,宽36.5cm,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上面脉上疏生刚毛,下面无毛,边缘有细锯齿或疏钝齿,侧脉5-6对。伞形花序3-10,稀多至20个组成顶生的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直径1.5-3.5cm;总花梗长2-7mm,无毛;萼筒边缘有5小齿;花黄绿色,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2mm,开花时反曲;雄蕊5,花丝长约3mm;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核果浆果状,扁球形,直径约5mm,成熟果黑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200m以下的山坡路旁、林缘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至西南各地。
形状
性状鉴别:根皮呈不规则筒状或片状,长2-7.5cm,厚0.5-1.5mm。外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皮孔类圆形或略横向延长;内表面灰褐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折断面不平坦。气微香,味微苦、辛而涩。[br]显微鉴别 根皮横断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组成。韧皮部射线宽1-4列细胞,树脂道切向45-250μm,径向45-118μm,周围分泌细胞4-17个。老的根皮有韧皮纤维。草酸钙簇晶少见,直径10-50μm。
化学成分
白簕的叶含有:3α,11α二羟基羽扇-20(29)-烯-28-酸(3α,11α-d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3α,11α,23-三羟基羽扇-20(29)-烯-28-酸(3α,11α,23-tr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24-去甲-3α,11α-二羟基-羽扇-20(29)-烯-28-酸[24-noy-3α,11α-d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24-去甲-11α-羟基-3-氧代-羽扇-20(29)-烯-28-酸[24-nor-11α-hydroxy-3-oxo-lup-20(29)-en-28-oic acid],3α,11α-二羟基-23-氧代-羽扇-20(29)-烯-28-酸[3α,11α-dihydroxy-23-oxo-lup-20(29)-en-28-oic acid],石吊兰素(nevadensin),贝壳杉烯酸(kaur-16-en-l9-oic acid),蒲公英赛醇(taraxerol)及其乙酸酯(taraxerol acetic acidester),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三十烷醇(triacontanol),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和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等。从白簕的茎中还分离出脂肪酸(fatty acid):正十五烷酸(n-pen-tadeca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七烷酸(margar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谷甾醇,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其葡萄糖甙。
性味
味苦;辛;性凉
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适量,温浸2h,制成100%(W/V)溶液,作供试品,另取紫丁香甙、异贝壳杉烯酸、β-谷甾醇、4-甲氧基水杨醛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层板上,用氯信甲醇-水(7:3:1,下层澄清液)展开15cm,喷以10%硫酸溶液,于105℃加热4min显色。供试品溶液色彩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舒筋。主感冒发热;咽痛;头痛;咳嗽胸痛;胃脘疼痛;泄泻;痢疾;胁痛;黄疸;石淋;带下;风湿痹痛;腰腿酸痛;簕骨拘挛麻木;跌打骨折;痄腮;乳痈;疮疡肿毒;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
孕妇慎服。《贵州民间药物》:“忌生冷食物。”
复方
三加皮枝有刺,小叶通常3片,故名刺三加。称刺三甲者,“甲”乃“加”同音借字。“茨”与“刺”同音通假,南方呼刺为竻,本品树皮灰白色,因而有白茨根,白竻根等名。
备注
作三加皮共同入药者尚有:1.刚毛白簕 Acan-thoponax trifoliaius(L.) Merr. Var. setosus Li又名:毛三叶五加《台湾药用植物志》,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br]2.康定五加 Acanthopenax lasiogyneHarms 又名:三加皮《西藏常用中草药》,箭炉五加《植物分类学报增刊》,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部。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加皮
来源
五加科五加属植物毛蕊三加(藏三加)Acanthopanax lasiogyne Harms,以根皮入药,称“三加皮”。
原形态
落叶小乔木,常有刺。叶互生或簇生于短枝顶端,掌状复叶,小叶为三片,卵形至椭圆形,伞形花序顶生或簇生于枝端。分布于西藏地区。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壮筋骨,逐瘀活血。
用法用量
2~4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翡翠
- 青丝线
- 丁香树皮
- 睡菜
- 摇钱树
- 牛筋刺寄生
- 肥荚红豆
- 白千层
- 白犁头草
- 东北堇菜
- 地锦槭
- 大扁竹兰
- 白云瓜梗
- 斑叶兰
- 斑蝥
- 大金钱草
- 枫荷梨
- 朱砂
- 望月砂
- 红毛对筋草
- 紫桔梗
- 台湾千金藤
- 毛千屈菜
- 川楝子
- 人面子根皮
- 石仙桃
- 葛谷
- 堇宝莲叶
- 盐肤子
- 鹰不扑
- 泡桐根
- 山麻雀
- 隔山消
- 王瓜根
- 苦草
- 五瓣寄生
- 土贝母
- 铁华粉
- 刺楸
- 牛心果
- 天文草
- 茄根
- 鸡筋参
- 黄鼬
- 飘拂草
- 省雀花
- 臭矢菜
- 青骨藤
- 薄荷素油
- 鹊豆
- 乌桕木根皮
- 姜露
- 蒟蒻
- 麻秸
- 鷃
- 蓝叶藤
- 赤芍
- 狼毒
- 刚竹
- 车前草
- 小石韦
- 砂仁花
- 大避债蛾
- 龙虾
- 粗糠柴
- 蛇接骨
- 莲须
- 鹿血
- 藤本夜关门
- 芒叶小米草
- 黄皮叶
- 长春花
- 商陆叶
- 火棘
- 九节风
- 盲肠草
- 徐长卿
- 红梗草根
- 龙胆草
- 下果藤
- 绿段草
- 鄂报春
- 蜥蜴
- 墨地
- 水泽兰
- 野罂粟壳
- 狼紫草
- 油茶
- 火绒草
- 红五加
- 假菠萝
- 小构树叶
- 蒲州豉
- 构菌
- 羊皮
- 灵砂
- 鹿寿草
- 鱼串草
- 鲤鱼目
- 野猪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