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革裥菌
《中华本草》:桦革裥菌
拼音注音
Huà Gé Jiǎn Jūn
别名
桦褶孔菌、蘑菇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桦革裥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nzites betulina(L.ex Fr.)Fr.[Agaricus betulinus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去泥土,晒干备用。
原形态
子实体革质至近栓质,侧生无柄,单生或叠生。菌盖半圆形、扇形至贝壳形,(2-5)cm×(2-6-10)cm,厚0.3-lcm;盖面灰白色、淡黄褐色至淡灰褐色,密生短绒毛,有明显的同心环带,干后呈土黄色至灰褐色,或有放射状皱纹;盖缘薄,锐或稍钝,常有波状浅裂。菌管褶片状,褶革质,白色,干后土黄色,褶宽3-10mm,间距1-1.5mm,多数褶片不分叉,少数分叉或交织成孔状;褶缘薄,锐、波状,后期裂为齿状。孢子圆柱状,稍弯曲,无色,光滑,(4.5-6)μm×(1.5-2)μm。囊状体舌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桦、栎、杨、柳等阔叶树及云、冷杉等针叶树的腐木上。资源分布: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形状
性状鉴别 子实体无柄。菌盖扇形、贝壳形或半圆形,直径可达8cm,厚2-6mm,表面灰褐色,密被短绒毛,有宽窄不一的环带,边缘薄,波状或浅裂。菌褶土黄色,波状弯曲,褶缘波状或近齿状。革质。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纤维素水解酶(cellulolytic enzyme),以及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等。还含丙氨酸(alanine),亮氨酸(leucine)等氨基酸,以及牛磺酸(taurine),瓜氨酸(citrulline)和肌酸(creatine)等。
性味
淡;温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舒;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剂。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化金丹
- 星毛蕨
- 玳瑁
- 升药底
- 将军树
- 蜣螂
- 羊角棉
- 金钱参
- 无根藤
- 马骝卵
- 临时救
- 美人蕉
- 酢浆草
- 小蓑衣藤
- 羊角藤
- 凤尾蕉花
- 黄花香薷
- 芫青
- 羊肚菜
- 红毛叶马蹄香
- 独角莲
- 狐心
- 碎骨红
- 羊胆
- 龟肉
- 红接骨草
- 芸薹子
- 茵陈蒿
- 黑阳参
- 红毛五加皮
- 鸡挂骨草
- 红毒茴
- 小过江龙
- 石榴花
- 水黄花
- 红对节子
- 苦竹笋
- 艳山姜
- 益智
- 芸苔子
- 羊脑
- 银叶树
- 狭叶垂头菊
- 山狸子肉
- 倒地铃
- 刺南蛇藤
- 冷饭果
- 老君须
- 兰花双叶草
- 湖北麦冬
- 柏根白皮
- 红辣树根
- 羊肚菌
- 红瑞木
- 蚂蚁花根
- 大叶风沙藤
- 臭牡丹根
- 骨碎补毛
- 肉爬皂
- 山吴萸
- 构菌
- 菊苣
- 辛夷
- 野苎麻
- 华南胡椒
- 盘石龟
- 羊胡髭草
- 雪参
- 黄瓜皮
- 梵天花根
- 藏报春花
- 火秧竻蕊
- 羊肾
- 石鮅鱼
- 二叶舞鹤草
- 红花小独蒜
- 荫风轮
- 山牡丹
- 河豚子
- 橙子核
- 狗娃花
- 野马肉
- 十大功劳根
- 阴香叶
- 棕榈皮
- 大山黧豆
- 黄栌根
- 鸡翎草
- 西藏桃叶珊瑚根
- 枇杷根
- 软骨过山龙
- 石蟾蜍
- 小叶杜鹃
- 旋蒴苣苔
- 糕菜
- 两色乌头
- 细叶乌蔹莓
- 马唐
- 芒萁
- 小果金花茶叶